2021年7月9日
話說自從代買Google Pixel 3a XL 入手 ,就很想試試 android 10 以上的作業系統環境。雖然幾度企圖將手邊常用的nexus 4 改裝 Lineage OS 17.1 卻一直失敗,再者這支手機漸漸出現了按鍵老化的毛病,便心癢想找支 google 手機家族的老五 nexus 5 二手機。前幾天偶而在拍賣網站看到 nexus 6 二手機價格居然比前者還便宜,便趕緊入手下標買了一台。(OS: 不是說討厭手機螢幕超過 5”嗎....)
google 手機家族 nexus 一系的合作代工廠商變遷無需我多嘴(其實我也是看維基百科頁才知道原來有 nexus 6 / nexus 6p 之分,之前看到的二手機多是華為代工的 nexus 6p 故興趣缺缺)。這回入手價 1000元台幣,昨天收到機子狀況還算差強人意,至少沒什麼明顯的碰撞傷痕,先使用酒精為它擦拭清潔。
目前使用中的是 Android 6.0.1 版本的作業系統,賣家出貨前應是作了資料清除系統還原,所以開機連網後系統提示我進行版本補丁的更新修復 (結束後發現系統已是 Android 7.1.1 , 但早已被 google 放生, 2017 年後不再維護 shamu 的昇級更新)
週末再來研究如何刷機昇級 lineage OS
# littlethings # android # nexus
2021年7月2日
author : Annie E. Casey Foundation by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Services
Original report
related article:
– A Handbook of data collection tools: Companion to 'A guide to measuring advocacy and policy
– [[measuring advocacy and policy]]
2007 年出版,當時還鮮少有針對倡議型方案的系統性評估方式,因此 Casey Foundation 便撰作了本份報告(guide and handbook of collection tools),以提供獎助基金會、計畫方案執行人員相關的學習與參考文獻。
本文可分成兩大部,第一章先列舉了為何目前還欠缺一統性倡議評估的可能原因(例如方法學的挑戰、對於所謂的評估各持不同看法、成果確認的困難......等等),再申明即便困難但仍是應該進行評估的理由。
第二章則討論如何設計適當評估,其建議三大步驟:
1. Start with a theory of change.
2. Identify outcome categories.
3. Select a practical and strategic approach to measurement.
(OS: 原來之所以需要了解 theory of change ,很大的理由是為了 之後的”評估”、討檢的依據)
1.從變革理論起手
原因有二: 更高視野的戰略與成果企圖、透過變革理論建立彼此對於”影響力”的共同意志與共識。前者或許不難理解,而後者所指的「影響力」要如何界定? 不妨從: social change, policy change , adovacy 三種模型來理解
– 社會變化: 實體、社會條件情境的改變
– 政策變革: 包含政策落實狀況
– 倡議: 此為達到前兩項的基石/戰術,例如策略聯盟、公眾意識、政治意志等等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a theory of change will offer powerful insight for all of the partners and stakeholders about the How, What and Why of advocacy and policy work. The strategies and outcomes clarify the How and What . The articulation of the ultimate impact describes Why the work is happening.
2. 界定成果類型
對比於服務型NGO型成果成效之檢驗評斷已趨完善與標準化, 倡議型方案的潛在成果仍在摸索實驗階段,有些可能是過程過渡之間的條件創造方能達成終極的社會改革;有些是透過最後結果之反映以驗證。選定的預期成果必須對映現實政策與倡議任務,也就是說必須是起點第一步中”變革理論”相關,明確了預期成果才能進一步發展評估(以決定計算所選成果的步驟與架構)。
從過往大量的成果類型與進展指標樣本,作者提出了以下六大分類來歸類成果:
1. SHIFT IN SOCIAL NORMS
2. STRENGTHENED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3. STRENGTHENED ALLIANCES
4. STRENGTHENED BASE OF SUPPORT
5. IMPROVED POLICIES
6. CHANGES IN IMPACT
作者在底下整理了一份列表,以呈現六大類各別有哪些潛在成果、可利用什麼策略來達成( How and What)、適合的分析單位是什麼.... 。outcome/strategy 之間連動,再影響了分析單位 (who/what change)
3. 挑選既實用又具戰略的計量方式
從上述前兩大步驟可知: 一開始制定了變革理論與接下來選定預期成果之間的強關聯,至於要如何具體計量成果,可從以下五大方向來考量
Identific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core outcome areas related to social change or policy change
Evaluation of strategic progress
Identific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short-term incremental objectives
Assessment of the capacity of the advocacy and policy organization
Case study documentation of process and impacts
# reading # advocacy
2021年6月25日
看到有人稱讚 Obsidian 為筆記軟體工具的方便好用。顯然自己長年來被”工具”迷惑,明明知道閱讀、寫作思考、行動作為才是硬道理,卻始終按不下好奇心無頭盲目地嘗試這方面的各種應用軟體工具。
例如之前曾經:
[[利用 coda 整理讀書筆記 I]] 用 coda 整理讀書筆記 I
[[用 coda 整理讀書筆記 II]] 用 coda 整理讀書筆記 II
[[Notion 讀書筆記]] Notion 讀書筆記
表面上看起來現在好像是使用 notion 作為筆記工具,但實際上自己對 notion 的依賴不大,更常使用的反而是 writefreely 的草稿匧。因此看到 Obsidian 免費版無須註冊帳號故也不提供各台設備同步與網路發佈功能,自己不免有所遲疑,這似乎不符合當下多數人在不同場合利用多台設備登入”雲端”的操作。
Obsidian 目前僅支援桌機下載安裝而非透過瀏覽器環境運行,手機版尚在開發試用階段。衝著它支援 windows/linux /macOS 跨平台,我決定還是下載來玩玩。
![[Pasted image 20210625103118.png]]
單從它的寫作介面,似乎和其它的 markdown 編輯工具沒什麼差別,但其最為愛用者稱道的是其”graph view” 功能,透過 tag, 文章之間的內部連結引用等,呈現使用者文件筆記間的關聯強度。因此我下載了在 personaljournal 累積的一百七十多篇短文日記,把這些文件在 Obsidian 稍作初步整理,大概可以得出以下的關係圖。(目前的關係仍是以”tag”為主,因為文件搬回到電腦後,還沒能細緻地整理文件之間的聯結。但在Obsidian 底下,要建立內部文件連結很容易,只要打 [[ ]]在雙方型括號輸入文字, Obsidian 即會自動代為挑出候選的本地文件)。其寫作環境預設三欄式的介面下,也可以從工作中文章的右側看到此篇文章與其它文章(曾提及或是出現”關鍵字”)之關聯。
![[Pasted image 20210625103906.png]]
這篇文章即是直接利用 Obsidian 來寫作,再”轉貼到” personaljournal。免費版不提供異設備之間的同步功能,雖然勉強可利用 google drive, dropbox 來自救,不過比較麻煩的是若要發佈到網路上,則文內提供的它文連結與圖片都要再重新整理。
粗粗地使用了半個上午不到的時間,總體而言感覺還不錯(尤其只是純粹的打字、整理文件連結),如果未來長期使用的話,或許也代表 web 2.0 以降用部落格、social media 寫(公開在網路發佈)日記這回事,會再次內縮回歸純個人單機的角落。
# notetaking # Obsidian
2021年6月23日
上週讀完這本《2019-2020香港運動全紀錄 》,帶著讀者回顧了 2019年香港波瀾壯闊的民主運動。這場運動表面上的起點火是反對中共〈逃犯條例〉修訂,但更廣更大的舞台背景則是來自”回歸”後,中港兩地不同的治理系統與人民對於權利自由的想像信仰落差,特別是中國第五代領導在三十年經濟開放改革後浮現的社會問題卻加大政治緊縮力道打壓公民社會與權利意識伸展的土壤,這整個歷史推力與現實壓縮進一步刺激了香港人民對無賴中國政權之失望覺悟。
讀此書於我最大的收獲在於學習認識香港的近代政治發展歷程,其議會(立法)與行政制度,特別是所謂民主派、建制派以及民間民主社團等等的角色行為者的問題(例如他們與議題、與民眾、社區、與 CCP 的關係)。了解這些歷史淵源與脈絡後,才明白之後的城邦論港獨、左膠合理非非、佔領中環、雨傘運動等之間的權力糾葛,以及延伸到 2019年年中開始,讓我目不暇給的反送中運動。
在運動事件為進行式當下,我個人是很難在短時間內消化各方消息來捕捉其瞬息變化微貎。唯有透過事件看似平息告一段落,我才能吸收一些記錄回顧文獻。後人來看所謂的”記錄”之作,或許有人會嘆息後悔當時某一個決定或動作之有無強度,或許有人想從經驗教訓中學習應對未來的策略。老師說讀史學史的重點在於讓今人掩書思考若自己面臨類似的情境時,會作出何種選擇其理由何在。香港人在 21 世紀作過的抗爭,當是給一水之隔、金魚記憶容量的台灣人一點反省才是。
# reading
2021年6月21日
這兩三週大概就是一直反覆地背彈巴赫初級鋼琴曲的第一、二首,BWV Anh 115 記得差不多了,但練彈時多少有點疑慮遅緩,但還算有點餘力可以練下一首曲子,便開始先試練 BWV Anh 116 右手部。
乍看 BWV Anh 116 樂譜,直覺並不難,只是曲式長度拉大(BWV Anh 115 四行)。標題底下的樂曲練習重點提示説:A study in the arpeggio of the Common Chord 因為是 G 大調,按古典樂作曲規律主要伴奏和弦應是大量使用 G大調和弦(GBD),而 arpeggio (分指和弦)就是把共彈的和弦音組合改為個別音符表現,因此在這支曲子裏可以看到許多 GBD 的排列變化。
例如在曲子前半部除了紅色打勾與框線處外,都是以G大調和弦GBD三種音符為主,所以並不難背。至於後半段部份,最後一行與第二行差不多一樣(除了紅框處的差異),但第三行、第四行則是比較讓我頭痛的部份,練彈過兩三回尚無法察覺出這二行有什麼和弦規律曲式邏輯,所以只好先靠苦練強記,大概花了三~四天的時間才把它背起來。
# JSBach
2021年6月18日
幾天前網購一台 Google Pixel 3a XL (64G)整新機,價格約莫 4仟元出頭,此款約兩年前上市當時價格約莫 1萬2(所以一年的折舊跌價率約三成)。雖然此等汰市機價格我還是嫌貴,不過為了孝敬老人家而非自用,在一番功能需求與 CP值比較後還是挑它入手。
根據家中長輩需求:最好是習慣的安卓機、不要中國品牌、螢幕尺寸大(5.5”)但又不要太大......。所以挑選的範圍就只有 Asus、Samsung (+ Sony) 這兩家廠商。我自己使用的是上古世代的 google nexus 4 二手機(另有不常用的 iphone SE/ iphone 7+),查看新機行情才知道目前隨便一款品牌最新旗艦機都要二萬元以上 @@。這種”時尚”生命期短的旗艦機價格拉高也就算了,現在螢幕越作越大,主流規格為 6.5”~ 6.8”,我個人並不喜歡過大的尺寸( 4.7”~5” 為適中)。
說起來長輩目前使用的是五年前上市的 Asus ZenFon 3,用了四五年手機電池已經發脹急需更換。機子本身倒還算勇健,只是不知道老人家平日的操作習慣(主要是看油管和 Line,其它大概就是亂按地誤觸下載),莫名其妙地把一些基本的設定按鍵刪移稍失。因此我想著乾脆替她換一台新手機,好讓自己名正言順地接收舊機子後再來搞怪(例如 root 或刷機)。
在瀏覽新手機品牌機型介紹時,忽然瞥見 google pixel 系列。我一直覺得掛上 google 品牌名號手機,外觀設計稱不上什麼細膩質感但硬體配件還不錯(特別是處理器),倒是符合阿宅工程師形象的較真勤健,我自己從 Nexus S 用起到目前的 Nexus 4,最滿意的就是可以找到許多刷機資源,那麼看來 Google 接手 Htc 手機生產系設備與人才軟體的 pixel 系列似乎也可以試試。
老實說若是自用,我大概不會下手買 pixel (花 1千元台幣買二手的 Nexus 5 都會猶豫很久) ,但既然是為了給老母,她不用什麼酷炫花俏功能(AR, 3D, 美照等),故捨棄 pixel 5/ pixel 4 價格仍偏高的市場主流機款,挑了一款尺寸、硬體配備、價格較合需求的 pixel 3a。又看一看螢幕稍大的 XL 價格差不到數百元,但更適合老人家”追劇”( 雖然她有一台 ipad,但似乎更習慣安卓操作?)
等了兩三天,機子順利到手,自己先把玩順便代安裝長輩習慣常用的軟體與通訊資料備份,原來最惱人的是自行貼保護膜時,耐心排壓擠掉週邊小氣泡的麻煩 :p。
# littlethings # android
2021年6月15日
大約兩個月前開始讀這本《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直到昨天才看完,此閱讀速度如此之緩慢倒不是該書不好消化,而是自己的時間安排裏並未把此書放在認真閱讀的時段,只是先利用每天通勤空檔的3~5分鐘,差不多到前三章後覺得出乎意料的有趣,才把它移到「認真閱讀」的時段裏繼續消化。一開始覺得有趣是因為過去從沒看從”財政”的角度來解釋中國歷史上的政權制度變化。
因此閱讀過程中,促使自己不斷回想大學時代殘留對於財政學、貨幣銀行的基礎知識。學商科的我,並不討厭這幾學科,成績分數差強人意也就算了,當年學習的最大障礙,大概就是還不滿廿歳、欠缺社會常識的自己,實在很難理解貨幣政策(例如發行多少紙鈔)與財政政策(抽多少稅或政府支出用於公共建設投資)背後的經濟邏輯是如何來自眾多現實經驗的反饋教訓。到很後來的後來,才能理解法定貨幣與準備金的重要連動,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為什麼會發生,公共財搭便車與專賣制度的問題......
所以讀這本書有趣之處不只在於回顧中國各代財政手段的效果或影響,而是重新想想這些財政手段有哪些符合現代經濟財政學說的見解,又有哪些不足遺漏的地方。看了一下作者郭建龍的背景介紹,他原本是記者出身(《21世纪经济报道》),現在為多產的作家,作品主題涵蓋範圍還蠻廣的。這種”廣度”大概也就是為什麼我讀到第一部的中後段後,開始覺得作者的歴史時間軸之混亂,或者說本書所安排的行文篇章結構有點過於粗糙。
# reading
2021年6月7日
最近練車尼爾599 又卡上瓶頸:一種背譜不是、不背譜也不是的尷尬。想想就轉而回頭練其它的樂本——-與其背新手練習式的三十二分音階不如背其它作曲家的樂譜比較”值得”。說起來這些猶豫矛盾的背後,主要原因就是自己平日基本功(如哈農指力)的欠缺,所以連基本的音階式內容都要靠背譜才覺得從容熟悉。
去年初曾經試彈巴赫 G大調小步舞曲 BWV Anh 114 ,練了兩三個星期後只能說勉強盍盍絆絆能笨拙地視譜彈完前半部,這回狠下心一定要把它練完整。熬了一個星期差不多算是把後半段樂譜也背起來,這時候才有餘力去注意曲子的跳音要求、強弱表現、拍子有無抓準等等細節。在強化舊功課的同時,一邊再慢慢往下練習不算新的新曲子 ——– 巴赫 G小調小步舞曲 Minuet in G minor, BWV Anh 115。
去年曾經先試彈過 BWV Anh 115 的右手部,一聽就可明顯聽出這支曲子和過去習慣的大調曲式的風格差異,偏”哀怨悲傷”的小調曲式。
對比前一曲 G大調小步舞曲,BWV Anh 115 的重點同樣是:一個四分音符+四個八分音符的節奏差異對比,也就是前半段的第 3, 5, 6, 7, 11, 13, 14 小節,透過這幾處來表現音色與節奏的變化。這支曲子第一週先練前半段(右手先行),差不多用了二個星期才勉強背下雙手要按的音符。然後二週半進入後半段的練習,一開始也是先從右手,然後試著雙手並彈。第一次用上雙手時,覺得自己根本不可能把它練起來,但幾天之後又覺得其實也不算太難。背好這支曲子要花上 2~3 週,但到目前為止仍是最基礎的背譜,拍子強弱等技巧要等完全背熟後才有精力去注意。
# JSBach
2021年5月31日
雖然車尼爾 op. 599 No. 58, 59, 61 還不夠熟(指能夠比照油管上其它人示範的速度,如果正統是 120~130 BPM,我大概是 60~80 BPM吧),還是繼續趕進度往下練第62號。
說起來到 70 號的練習曲目內容並不算複雜,頭痛的是要展現熟練的速度比拼。但對我這種無法再和小孩年青人拼體力衝刺指力靭度的中老年,練習這些曲目的樂趣大概就是用來應證音樂理論和弦的搭配規則是否符合的微小樂趣。
從曲子最前頭的昇降符號標示可知其為 G大調(也可能是同樣須昇F 的 E小調 ,不過從其左手和弦大量應用 G Major/ D Major 可排除為 E 小調的可能性。)
故回到曲子本身的內容,其左手和弦在前半段(1~3 行)除了在第13小節出現比較奇怪的 CDA ,其它只用了 G 大調(tonic) / F Major( dominant) 二種和弦。再看右手主旋律,許多小節的三個八分音要求彈出 staccato (斷奏、跳音),但頭痛的是下一個小節又要維持圓滑線連奏的平順 (slur、legato)。
# czerny
2021年5月26日
因為這一段 (No. 58 ~ No.70 )車尼爾 599 的練習重點是音樂表現的自由輕巧,倒是沒有乖乖地按次序一號二號練下去(也沒有背譜,因為覺得背音階有點無趣),故練完 58, 59 後便跳過 60 來到 61號。(其實是覺得 No.60 太難)
看著 61號樂譜,自己反而把關注重點放到了左手部的和弦解析,雖然整支曲子(C大調)是以 C/G Major 的排序變化(inversion)或分指伴奏(Arpeggio)為主,但在第一行、第二行、第五行(以紅框圈起並標註該小節使用了哪三個音)卻讓我無法立即分辨那到底是什麼和弦,其份別是:DFG、CDF、FGB。在這三組不知名的和弦裏都有 F,所以姑且把他們當作是 F 為基音的和弦變化。
所以這首練習既然是 C 大調,則其 Chord Progressive 倒也是符合 tonic ©, dominant(G) , subdominant(F) 的規律。
# Czer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