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Internet in Everything》提及推薦,找來了這本 2006年出版的《Who Control the Internet》作為接替的四月份讀物。說起來這本書的作者之一 Tim Wu 其台裔背景前一陣子加入美國白宮擔任科技政策後稍引起台灣主流媒體之關注。但其實 Tim Wu 成名很早,從他自哈佛法學院畢業後曾擔任過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 Stephen Breyer 的助理,就知其超級菁英的背景。
這本書讀著讀著,讓我想起了 2015年曾在 Coursera 聽習過 Internet Giants 互聯網巨頭:媒體平台的法律和經濟 課程,類似科技發展的社會過程中,法律扮演了何種角色,重要的司法判決與國會立法其背後的利益權衡,也就是說從法律者的角度來討論科技變化後社會制度尤其是司法判決、國會立法要如何”追”上,或者說”政府”要如何駕馭”工具”(技術與法律)的課題。換言之,作者的論點為:網際網路從來不是上世紀 80/90年代部份無政府主義賽博叛客以為的無依化外之地,雖然可能當下的法令未能即時迎上技術造成的社會變化,但仍然可利用現有法律延伸之法意原則加以判斷約制,同時間立法進程也會(必須)趕上補充其中缺漏。即便是涉及司法管轄權爭議的棘手跨國案件,其實都早有國際/內國法慣習可引用。
我覺得本書最有趣的地方,大概作者在每一章都舉了不少有趣的案例,例如第三章網路大神 Jon Postel 在 1990年代一度試圖掌控網際網域名管理最高權限 (root authority),以抗議美國政府當時打算”商業化”網路基礎設備(域名管理與 IP 分配控制)的企圖。透過案例介紹,的確把許多抽象技術的討論轉化為現世實際的現象與反應,解釋地更為通透。
其拍號標記(time signature),No.53 是每小節有二拍降B/降E的降B大調(或曰G小調)練習。過去練習時總以強記音符為優先,等曲子背得差不多了再去調整節拍速度。這幾週從網路課程(How to play piano),正統古典樂教授則對新手學生強調實際觸碰琴鍵之前應該要先對曲子音符的節拍安排有正確認識。當然我是沒那麼“聽話”地遵照從打拍子、哼唱到默彈等漸進程序一一練習,就是直接把右手放在琴鍵按照拍號數算每一節要彈的音符需持續的時間,以 No.53 為例因為它有不少八分音,就把二拍先分成四等份,八分音算一拍的慢速熟悉右手旋律,等音符背得差不多了再加入左手。待雙手都慢慢上手後,再把速度加快。
三月份下半讀完了 Laura DeNardis 去年出版的新書《The Internet in Everything》。 Laura DeNardis 為網路治理的知名學者,我”好像”曾經讀過她所寫的 《The Global War for Internet Governance》(個人幾處部落格找不到資料,似乎沒留下讀書筆記),但讓我對她好感度上昇的原因是她名古典吉它的愛好者。總之當年讀她的作品,印象最深刻的是她以簡單易懂的文字對複雜網路世界的脈絡梳理。不過拿到她的新書電子檔卻遲遲未予聞問,直到最近讀過短文〈Can Free Assembly Survive the Internet?〉一直提到此書,才認真把它放入三月份閱讀書單。
從第一章到最後一章結束前前後後共拖滿三個月,才把這本暢銷書《Atomic Habits : An Easy & Proven Way to Build Good Habits & Break Bad Ones》聽完。不是反感作者勵志式的正向雞湯寫作,老實說從有聲書聽原作者 James Clear 念書的聲音與語調還蠻親切又專業的,之所以一本簡單的書無法一鼓作氣間隔這麼久主要是沒準備好接受那個殘破沒紀律不能堅持好習慣的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