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rkened underpass

十年前把家中書本清掉了百分之九十五,拆掉了二組180 x 60 的組合板書架,空間裏佔據不少位置又一時無法清理的物品就是剩下音樂CD 與 DVD......。有價值的書或可送去讀冊賣,再不繼就直接丟在門口讓陌生人揀走回收。相較之下音樂 CD的處理就不那麼簡單普徧,只能暫時繼續佔著空間。

最近有位朋友願意接收這批音樂 CD 中的古典類專輯,我便亳不留戀地把其中佔三分之一的古典樂CD,免費讓他帶走。物品移交之際,先在 Discogs 建立帳戶與資料,算是一種曾經擁有的紀念吧。

2000年初期有段時間還蠻熱衷在 aNobii 記錄整理個人的藏書資料,稍後清理實體書時,也把賣書所記下的 ISBN 資料一并滙入到 aNobii 的個人書單裏頭。 這回要送走音樂CD之前,也想如法泡制,遂找到 Discogs 網站服務來協助記錄自己的音樂收藏品,但現在退化的眼睛已經無法負荷長期手動輸入 CD barcode 的工作,取代老花眼的是人手數台的智慧型手機,利用手機攝影機 + app 取代了昂費的掃碼器。

今年九月底才初次使用 discogs,它自2000年成立至今已有20多年的歷史,以創立時間點大概會將之評價為介於 web 1.5 ~ web 2.0 之間的網路公司,但實際體驗過又覺得不止於此,無怪乎能在歷經幾波的泡沫浪潮後依然穩健挻拔。我個人購買 CD 的高峯期大約是 1995~ 2006,2010年之後就轉向 itues, spotify,當年完全錯過了親自參與這個網站榮盛變化的滄桑,想來有點不勝唏噓。

my collection

運用 discogs 記錄音樂收藏品的方式大至有二:

  • smart phone with discog app

直接下載 discogs 手機版應用軟體,登入帳號,其 search 工作列右側有提供掃條碼功能的按鈕。只要把手機照相鏡頭對準 CD 條碼,它很快就會找出匹配的音樂專輯資料,確認正確後將該筆CD資料加入到個人的收集品清單。

  • smart phone camera scanner => csv sheet output

前述動作雖然簡單直覺,但這樣在手機進行一筆一筆確認、挑選版本、修改、加入等流程速度過慢(尤其自己的手機老舊執行了十來回上述循環後就有點卡機)。另一個加快流水線提高效率的方式是:另行下載 scanner app,它能單純把手機相機當成條碼掃描機,再把所描入的多筆條碼資料輪出為一筆csv 檔案,再到電腦上一條一條查找 csv 的 barcode 是否有匹配符合的音樂出版品條目,大大地提高了資料找尋的效率。

當然不是所有附二維條碼的音樂 CD 都已被收錄在 Discogs 資料庫中,以我個人的實物收集品為例,其中大約有 10% barcode 查無記錄。這時候就需多花點時間個別處理,先在搜尋欄輪入 CD 的專輯名稱或演奏者看看是否有符合的候選名單(這往往因是該條目缺少了barcode 欄位或資料不正確),再從返回的搜尋結果中挑選符合自己的音樂版本。同樣的,如果 CD 外盒上沒有 barcode,可利用這種人工輸入文字來查找 discog 資料庫當中是否有符合者。如果上述方式都試過百分百肯定 Discogs 資料庫中尚未有某一筆音樂出版品條目,則用戶可以主動向 discogs 提交自己來建立新的音樂 CD 資料。 

據說 Discogs 目前資料庫裏頭 1千8 百萬筆音樂出版品資料多是來自用戶的無償貢獻(約 72萬用戶曾經提交建立新條目,註冊用戶人數肯定比這個數字更高),或許可以把它想像成是音樂出版品的維基百科或是書籍版的 aNobii,任何人都可以依循網站發佈規則,在上頭提交未出現過的音樂出版品資料(包含專輯、演出者藝人與音樂製作發行廠牌、出版品種類可再細分為 CD、LP黑膠、卡帶、錄音帶、DVD等),再藉由社群成員的投票來評斷所提交的音樂條目正確度與完整性。

所以早先很方便透過 barcode 查CD資料並迅速建立個人音樂收藏的目錄,都是靠前人們辛苦建立起來的音樂CD條目。一如早年有人批評愛編維基百科的用戶屬性可能多為白種人異性戀男性,discogs 資料庫音樂也明顯以美國歐洲為大宗,而主流的華語流行音樂也不乏有熱心用戶協助建立,相較之下,1990年代台灣本土唱片公司(尤其是獨立無名小廠)製作發行的音樂專輯就幾乎還未被放入資料庫裏。這時候我這個建檔閒人就可以準備出手,例如最想建立的音樂專輯資料是來自南台灣本土唱片公司亞洲音樂於 1993整理發行一套七張CD的台灣歌謠傳奇以及另一個台灣獨立音樂傳奇廠牌水晶音樂製作「台灣有聲資料庫」來自底層的聲音系列。

新增條目

如何新增加尚未有的音樂資料,discogs 站方雖然有一份發佈指南,但實際操作時還是會遇上不少問題。例如演出者欄位,官方指南上有不少篇輻來解釋運用規則,一開始我不太明白它的作用與意圖,才知道 ANV (Artist Name Variation) 在中文資料上可能會用在演出者英文譯名與中文姓名之間的連結、同一名藝人可能有多個藝名或日文韓語譯名等情況。

簡單地分享一下自己提交新條目資料的新手經驗: 1. 最好把實體CD放在手邊,也同時搜尋網路上是否有其它關於該片CD的資料或介紹 2. Submissions頁面上半右側的”Add a release” 按鈕,即會自動轉換到新增出版品資料的編輯頁面(看下圖) Imgur 3. 按欄位要求一一填入正確資料,後頭有紅字 * 者為必填欄位。如果 Artist 非單一個人或團體,則可以用 Various。如果該名藝人或演奏者未曾出現在 discogs 就比較麻煩 ,系統會要求要先新增 Artist 條目。但可能新增 artist 條目要求更高的點數權力,新手通常無法處理(至少我目前按指引規則,仍找不到方法),所以便先取巧地使用”Traditional” 或”Folk”填在 artist欄位以求先順利通過檢核。 4. 把該填的欄位資訊正確填入後,就可以向系統提交發佈。用戶每提交一筆新資料可以得到 4~5點分數,若對他人的資料進行修改補充則可得1點,嗯但點數本身沒什麼實際用途。

二手交易

discogs 出道二十餘年依然不墬的原因之一大概是實體不亡音樂市場還有需求,尤其是提供了二手交易功能。有點像台灣的網路書店讀冊TAAZE二手書販售,不過在 discogs 只是作為音樂出版品交易資訊的平台,交易仍由買方賣方直接溝通交涉,discogs 並無涉入當中抽佣,頂多就是透過當事人之前留下/取得的評價來提醒其它用戶此人的信用口碑大至如何,如果發生交易糾紛大概也不關它的事。

要在 discogs 賣二手CD,得先填好賣家基本資料(例如是否為職業級賣場或僅個人嗜好收集品釋出、姓名、地址、商品寄送方式與運費計算),官方認可的收付款方式則統一採 paypal 處理。目前觀察下來,台灣的使用者不多,更遑論利用它來進行交易(但也有兩三家獨立唱片行)。

反正放著也是放著,就加減看看是否剛好有人需要想收就賣。

八月下旬不到五天之間,買入了兩台二手的 Kindle paperwhite 5/ paperwhite 4。還沒認真地感受電子墨水的閱讀樂趣,又看到有人要出讓 6吋的小米電紙書閱讀器,價格只有四年前上市新品原價 1/5左右,趕緊快手搶入這台平價款電紙書閱讀器。

話說稍早在購入 Kindle 之前歷經一番電子書生態概況的洗禮,所謂的封閉與開放之間好像後者才符合更自由進步的色彩,但真是如此嗎? 字眼字面上好像如此,但實質實踐上就留待針酌。

這款 2020年左右上市的電紙書,號稱是開放平台,其作業系統架構為 Android 8.1,雖沒 google play,勉強可以自行手動安裝 apk。因為自己常用的 android 平板刷了Lineage OS 16 (等同 Android 8) 也沒 google store,故在適應上不成問題。

二手品上已有前買家所安裝的懸浮球、google 注音輸入法,以及原生系統預裝的微信閱讀、京東讀書、掌閱精選等應用。微信閱讀據說是讀中國牆內網路小說的好工具,而後兩者則應是簡體書書商賣電子書的入口門戶。我自己用不到這幾款預設應用,找不到 root 把它們移除,就姑且放著。

直觀地比較它與同為 6” Kindle PW4的差異

一開始拿到小米電紙書時,不喜歡它偏影印紙”慘白”的背景色,但又無法將之調校為像 Kindle 偏書籍用紙(道林紙?)偏淡米黃的背景色。稍後才明白,前者(左)為 212ppi,後者(右)為 300ppi,原以為這差距沒什麼意義,但實物體驗,自己祼視盯小米一陣子之後,眼睛再轉頭看其它物品時,會覺得視網膜神經上映射的東西會出現了不圓滑的顆粒感 Orz,真心覺得用過 kindle paperwhite 就回不去了。

一開始試著安裝幾款慣用的 epub reader 軟體: FBreader, Lithium, ReadEra。雖然皆可順利在 MiReader 安裝使用,但這些是為了 android 彩色屏幕開發的軟體,在只有黑白的電子墨水屏幕呈現效果實在差強人意。而 Moon+ Reader 2023年10月之後的版本開始支援電子墨水,如果啟動該功能,則 Moon+ Reader 主題配色的就會強化黑白,不會雜入過多色彩干擾。此時就更能體會什麼叫做化繁為簡返擈歸真的道理,什麼花俏絃麗的主題配色在這裏都用不上了。因此最後僅保留了Moon+ Reader 靜讀天下來開啟 epub。

MiReader 自帶”多看(Doukan)” 閱讀軟體,整合了系統啟動桌面、書架管理、線上書城購買以及電子書閱讀等功能,換句話說,也能用它直接來看 epub 檔案(但不支援 mobi, azw 格式,Moon+ Reader 可以!),那為什麼還需要安裝其它的 epub reader 軟體呢?對我而言最主要是為了連接電腦上的 calibre library (透過 calibre content server) ,”多看”似乎找不到此功能的支援。這關乎如何把 epub 傳送到電紙書設備的方法、方便與否之課題。

除了用實體 USB type c 直接與電腦端連接後進行檔案文件的複製搬運移動外,Mireader 也仿效 sendtokindle 的雲端硬碟,可在小米的機子上登入百度網盤或小米雲盤,再從自己的雲端帳戶下載文件到機子上。我個人沒有這些中國網路服務啇帳號,無法試驗是否可以順利分享電子書檔案。雖無法直接把文件檔案上傳至網際網路在不同設備間分享檔案,但可透過 android/ linux 的區域無線網路協定,把本地同一網域中某台電腦的文件資料傳到小米電紙書,原生的”多看'閱讀軟體支援 Wlan,其透過瀏覽器介面上傳檔案,還蠻直覺簡單的,缺點就是此方法只能套用在同屬的無線網路存取( WiFi AP)底下本地區域網路中的電腦或設備。

另安裝了 Moon+ Reader,其支援 OPDS, Open Publication Distribution System 功能,若在電腦端啟動 calibre content server ,就可以透過訪問該電腦的 IP 8080 端口查看或下載 calibre library 裏頭的電子書。除雲端書庫外, Moon+ Reader 還可支援 dropbox, google drive, webDAV(因為登入帳號要做雙重驗證有點麻煩,這些就懶得試了),不用電子書商所提供的線上買書、訂閱,這台機子要閱讀私下收集來的 epub, pdf 還算方便吧???

市場份額少的開放式電紙書閱讀器,能在網路上找到的開箱介紹與使用心得不多,加減參考一下: – 小米電紙書的詳細規格介紹我為什麼會選擇小米電紙書當我的第一台電子書

#android, #littlethings

之前用平板看電子書(愛機是2013年的 Samsung Tab 4 SM-t235y),整理電子書檔案的軟體是 Calibre,在 Android 機子常用的閱讀軟體是 FBreader, Lithium 。隨著年紀越長、身體器官機能退化,最明顯的就是老花、乾眼、飛蚊等眼睛毛病。為了減緩眼睛壓力,決心改用採電子墨水的電紙書閱讀器來取代螢幕發光的平板作為閱讀載具。

是的,電紙書閱讀器上市那麼多年(以第一台 Kindle 2007年上市為元年計),我居然還沒買入手,不知這是產品失敗還是我個人失敗。十多年來也不是沒起心動念,但很快被價格逼退放棄。

這回狠下心欲入手電紙書,開始認真地作點功課。手邊的電子書檔案多是標準 epub 格式,所以最擔心是否可順利地開啟讀取 epub 、如何開啟閱讀 epub .....。不查不知,原來在電紙書閱讀器的生態圈裏,可簡單劃分成兩種大類:一個是封閉式的如 Amazon kindle, 樂天 kobo;另一種則是開放體系。按我的理解,所謂封閉式最主要是電紙書閱讀器廠商是為了多推銷、提高自家電子書城銷量,希望透過賣硬體來推電子書,就像 Apple 靠 ipod 打開了 itune music 的市場地位,20世紀 90年在網路上賣實體書起家的 Amazon、日本樂天併購了加拿大的 Kobo 就是這一類。用戶買了他們家推出的電紙書閱讀器硬體,再順便到其線上書店買電子書,但買來的電子書只能在自己帳戶下的設備閱讀,無法轉出去在其它家廠牌的閱讀器觀看。

開放系統下的電紙書閱讀器則除了系統預設的應用與廠商的電子書服務外,還可以自行安裝其它閱讀軟體或檔案,也不會被綁在自家網路書店的帳戶下,不同書商帳戶之間可透過安裝其 app 相互支援。這類開放平台雖然兼容與自定性更高,但廠商多半從硬體起家,故自家的書本軟體市場可能也相對地單調、不足。我個人的需求拿硬體閱讀器是為了”看書”而不是買書(已收集一堆來源不明的 epub),這麼聽下來似乎開放系統比較適合?

起先的確想找開放平台的電紙書閱讀器,但繞好幾圈下來覺得後者的硬體產品價格偏高,畢竟封閉型廠商想以硬體折扣來搶佔硬體市場份額,販售出更多電子書才是他們的終級目的。Kindle, Kobo 兩大廠佔了電紙書閱讀器市場份額的七八成,剩下的才由幾家小品牌來分食搶奪。既然 Kindle, Kobo 出貨量高,出現在二手市場轉讓的頻率當然更多,而從未用過電紙書閱讀器的我,先找二手品對於預算有限是更合理的選擇。原來前面扯了半天封閉開放,最後還是要看價格.........

經過幾番波折,最後以 $3000入手一台二手 Kindle PaperWhite 5,了卻這幾週來汲汲於電紙書閱讀器的執念。原來沒事時一直死命研究消費品的款式機能差異與如何買到更具CP值的好物,這種精神上的執著才是消費主義的鴉片。目前手邊有二台(沒錯,PW5 還沒摸熟,又一個不小心再花900元買入二手 PW4。)

電腦硬碟裏存放的電子書檔案是主流 epub 格式,過去 Kindle 只能看 awz, mobi 格式的電子書,其它格式還要透過軟體轉檔另存,再放入機子。但現今已支援 epub 不必再自行轉檔,原來是利用 sent to kindle 功能,把各種檔案格式(PDF, DOC, DOCX, TXT, RTF, HTM, HTML, PNG, GIF, JPG, JPEG, BMP, EPUB) 透過瀏覽器或 app 送到自己在 amazon 的雲端空間帳號,在已向 Amazon 登記的 kindle 設備就可以下載來閱讀,有點像 dropbox 取代了隨身碟,不必再靠 USB 線連接電腦傳輪,這點還蠻方便的。

研究各家電紙書差異與各方勸敗文時,聽到一些人覺得買入電紙書閱讀器對他們而言是”相見恨晚”,那麼體驗 Kindle 使用近二星期,自己有何感想呢?自己算是有大量閱讀與買書的習慣,從實體書改成在平板閱讀 epub 轉換適應還蠻快的,十年前痛快地處理完自己百分之九十的書本後就投入 epub, pdf 的懷抱,除了偶而向圖書館借書外,幾乎不再讀實體書本。原以為 Kindle 再怎樣也不可能大量地衝高閱讀數量與時間,但沒想到居然還真的延長了我過去二週的閱讀時間,尤其是傍晚或晚上沒劇可追,就來讀書吧!想來主因只是”新鮮感”,更可能不久後它們就會被束之高閣或出現在二手市場?諷刺的是,在 Kindle 第一本從頭到尾讀完的電子書是簡體中文版的《The Diary of a Bookseller》、《Confession of a Bookseller》,中國出版商翻作《書店日記》、《書店四季》。在蘇格蘭經營二手書店的作者在書中表達了對 Amazon / Kindle 深深的恨意怨念........

#littlethings

上週六在蓮池潭參加了由高雄市體育總會立式划槳委員會所承辦的「運動 i 台灣 2.0」水域體驗活動。會得知這場活動資訊,是自社大獨木舟課程後默默關注幾個常辦SUP、獨木舟活動的在地社團與單位。原先並沒想參加,因為大暑未至天氣過熱,且聽聞作為封閉的半天然人工湖蓮池潭的水質狀況比愛河還差。BUT在活動日倒數前五天自己卻鬼使神差地送出了報名表單,只能說算來算去也比不上心境的莫名變化。

這回的主辦單位非常 free style,無須事先繳納保證金,也沒聲稱為辦理保險收集生日、身份證字號,參加者只須送出報名表後就錄取。報名成功後主辦單位更沒行前提醒任何裝備衣著準備,唯一的資訊只有當初報名的 google 表單,從上又看不出當天流程具體安排,只好走一步算一步,硬著頭皮到現場再說。

Screenshot from 2024-07-09 21-55-38.png

集合地點在蓮池潭旁的”水域運動中心”,此處也是高雄市龍舟委員會的(辦公?)據點。事後網路上找照片時方知高雄市水域活動中心於2022年端午節前夕揭幕啟用,可說是相對新的設施。

水域運動中心

根據當年新聞報導,營運單位(高雄市體育總會龍舟委員會)為使此處能成為兼具水域運動培訓與運動觀光景點的指標場域,計畫以親民的價格出租船艇讓民眾可以享受水上活動。不過目前看來平日並未開放,只有在特定活動舉辦日市民才能使用放在這裏的無動力船艇設備。至於各家龍舟隊的訓練應該是事前提出申請,即便過了端午還是可以在週末時分看到龍舟身影出現。

當天活動狀況

週六天氣豔陽高照天氣爆熱,大部人多半想在空調冷氣房裏。自己有點想打退堂鼓,但很久沒去蓮池潭一帶,還是克服了懶病心魔出門去。本次活動員額上限是 200人,但目測真正出席人數大概是7 成左右。總結今夏幾回參與水域活動的經驗,參與者十之七八都是核心小家庭,爸媽帶著十歳以下的小學左右年紀的子女參加,二成是成年人如大學生好友組團,像我這種一人單槍匹馬的散客則是極少數。散客在團體活動的分組常常有點尷尬,按當天活動粗分 AB 兩組,而A組人數過多,再分成龍舟休聞板與獨木舟,B組則先體驗 SUP。

龍舟休聞板並不是划龍舟,而是一片超大的巨型 SUP,可容納八名乘客。我參與的這組由一對父子、一個三人小家庭以及三名各不相識的成年人散客組成。我的位置剛好是在板身左側最末位,幾乎是半個舵手的角色,除了一起出力划槳,也要根據船身前進狀況作擋水或推水來調控方向。八個人左左參差不齊的下槳動作,仍顆顆絆絆划到池中,感覺板子所充空氣不是很飽足,一開始還調侃大概因免費活動之故,所以設備有點出槌。不過在岸邊維護安全的教練發現了這片龍舟休聞板有問題,把我們叫回岸邊換船。當時活動時間只剩十分鐘,就決定直接上岸休息等候下一場的獨木舟體驗時刻。

在獨木舟體驗部份,主辦單位現場備有單人獨木舟與雙人獨木舟,我毫不遲疑地挑選了單人舟。獨木舟體驗時間大約是40分鐘,蓮池潭環湖一週的長度約為3.5公里,粗算大概繞一週的水面長距離2.5~3公里好了,要 40分鐘內繞完一整圈可能有點吃力。(以之前在愛河的經驗,划雙人獨木舟時速大約是 2.5km/h),所以我划的路線大概如下圖紅線。

蓮池潭

最後是 SUP 體驗。 A 組人數實在太多,放在庫房裏沒搬出來的新舊 SUP 都發光了,我還是沒拿到板子,只能先在岸邊等等別人玩夠了退出才能接手,故當天玩 SUP 的時間只有十來分鐘。雖然藉由先前在愛河玩 SUP 的經驗已能順利地在平靜的池面上站立划行,但可能因當天先玩獨木舟手臂過累,此刻雙臂肌肉已感輕微疲勞,站在 SUP 上只象徵性地在水岸碼頭邊緩緩輕輕地划行。上岸後,教練說要幫忙把板子與單槳,提到離碼頭約 40公尺遠的水管旁做簡單地沖洗。沒想到這短短幾公尺竟成我一整天最大的挑戰 —— 單手提不起來,真是弱爆了我。後來還是先在旁邊休息緩幾口氣,再試著把板子提到自己身體的腰腹部,一手抓住板子中心,一邊用身體靠住支橕才勉勉強強地 SUP 帶回到教練前作完清洗整理。

整體而言,這半天的水域活動體驗可以說是玩好玩滿,不同於之前水域活動的主辦方還負有安全宣導的任務會花上半小時作點安全複習,這次三小時時間則完完全全集中在三款浮具的實地操作。水域運動中心的碼頭邊停了好幾艘練習用的龍舟,我猜龍舟的物權或管理是另一個單位,所以當天未開放體驗(高雄市體育總會底下另有一個單項的龍舟委員會,按季節慣例他們會在端午前一兩個月辦親子的龍舟體驗活動)。

To buy or not to buy

經由這次的水域體驗,方察覺以往的運動模式都只集中在下半身的鍛鍊:慢跑和飛輪,殊少用到上半身雙臂的力量,難怪乎划幾次槳後,手掌弧口容易破皮上臂肌肉酸痛等毛病就會浮現,未來勢必針對這些地方再作強化鍛練,另外炎夏時分要作戶外活動一定要適時補充水分作好防曬,已是老生常談了,上回自己就是不聽老人語在旗津被曬傷,這回則遇上熱感冒中標,頭昏疲憊了兩三天才慢慢恢復。

經歷幾次市區立式划槳體驗,這回不啻是一場極好的滅火退敗體驗 XD,𠩤本都已經理性地評估效益,物色想購買的商品款式與費用條件規畫。而打退堂鼓的理由則是回歸安全考量。畢竟水上活動( SUP、獨木舟)都不適合單人出動,最好能結伴糾團進行,再者開放水域不外乎溪河湖海,這些皆非開門步行即可到達,故將牽扯到交通安排與後勤條件,在大眾交通工具未達之地就得自行駕車。既然旗津、愛河、蓮池潭的水域活動都已體驗過,自己恐怕不會想頻繁地去這幾個定點玩立式划槳,所以還是早早打消敗家買獨木舟或SUP的念頭。

水域活動中心的定位與前景

前面提過,蓮池潭水域運動中心是由官方(教育部體育署、高雄市政府)補助經費興建,至於硬體蓋好之後的經營維護則由高雄市體育總會龍舟委員會為 OT 單位。我想這個 OT 案應該是沒什麼利益可言,所以經營單位會以成本最少的方式僅在特定時間才開放,而特定時間則是指執行上級單位有經費補助的活動,例如本次的運動 i 台灣、端午節前的親子龍舟體驗。平日則不對外開放,一般人無法租借其船具設備。 對於喜愛水域活動但又沒裝備的民眾,這樣的營運模式當然不算方便(奧客當7-11用嗎?)。以成本收入損益作權衡,我覺得蓮池潭水域體驗的觀光價值其實並不特出,恐怕無法吸引水域活動者一來再來。而是來客主力則只是走訪蓮池潭週邊的觀光客,這群人低機率會再花上一兩小時弄髒弄溼身上衣物去體驗水域活動。若水域運動中心一年365天開門營業個200天,必定是入不敷出地吃力吧。

當天的空拍機活動記錄短片

三個月前買入一台二手的飛輪健身車後,就順勢整理老家(透天厝)一樓的空間。

原本想把自己現住的四樓其中一處空間(約 1.5x 2m見方)改造成運動健身區來放,但飛輪車買入後方知這台器材全身重達50 公斤長度達 120公分,在寛度有限的樓梯間要把徒手把它搬運上樓非常麻煩又不可能花錢請吊車,於是乎把飛輪留在一樓比較省事,也可以達到讓家人共同使用的附加效果。

確定要把它留在一樓後,重新整理一樓使用空間。請環保局清潔隊回收掉一台29” 的 CRT 映像管電視(不知道為什麼十多年來一直閒置著佔據空間卻沒被處理)。買入一個 60 cm 高度的折疉式四腳桌架,桌底下方正好可以塞入已改作矮式置物層架的嬰兒搖籃車,而一片約 60 x 75cm 的安全玻璃片則用來當成桌面。

再向家人徵用他們閒置的 22吋帶2 瓦 speaker 與 HDMI 輸入的電腦液晶螢幕。這時候 2k 畫質的 onn TV 電視棒,就可以派上用場!這台電腦用螢幕變成連網的智慧型電視。

原空間過去是堆放雜物使用量低沒裝空調,買台電扇來改善空氣流通。為了節省地面空間,裝的是12吋台灣製造的壁扇,可顯著改善運動時汗流夾背的情況。

上述一切都安好底定後,再順手買了幾條強度不一的彈力帶,從此之後就可以在家中一邊看指導影片一邊進行有無氧重體能訓練。等下回迪卡儂的秋季二手市集再來添購運動器材,完善我的 home gym 版圖吧。

繼上個月(五月初,剛好是甲辰年立夏)在旗津沙灘海岸初次體驗立式划槳,夏至前再次於高雄愛河水面上挑戰 SUP 的站立划行。

菜雞第一次玩 SUP,不僅被海浪打得狼狽萬分,還因防曬不足,搞得自己輕度中暑與兩條大腿皮膚(唯一沒被布料遮住)出現輕度”灼傷',疼痛脫皮差不多一週才恢復。教練說,可以先試試他們辦在愛河的體驗活動 ——新手成功立划 SUP 機率近九成,當下反應是敬謝不敏。

在身體恢復的六週休養期間,剛好遇上了夏季高雄立式划槳邀請賽以及端午龍舟嘉年華,內心的中二魂又被點燃,尤其夏初花幾百元買了一套快乾水母衣及短褲,不能只用過一回就束之高閣,趕緊搶下有人報名後反悔空出的零星名額,再次來挑戰立式划槳站立划行的水域活動任務。

當天下午風和日麗,紫外線指數來到了紅色 10 級的過量等級。在教練的協助下,順利由跪姿上板從光榮國小旁的浮動碼頭出航。划到河中央時,默默把上半身重心往後倒,讓跪坐的雙腿慢慢變成曲膝在胸前的蹲坐式(也就是俗稱的”大便式”M),這時候就可以準備利用核心力量把自己抬起來 膝蓋由彎曲上向伸直站起來。果然在平靜的河面第一次試就成功上手,不枉我報名後就把握時間抱佛腳地天天作深蹲、單腳站立等平衡與核心鍛鍊。不過在第二次跪下又要再次站立時,還是因重心向前栽而落水.....

雖然下水前陸上教學時教練都會說明要如何從水中上板:先把槳放到板上,雙手抓在板子中部位置,在水中的下半身雙腿作一個”蛙腳”來產生水中反作用力把自己往上推再爬回板子。上回在旗津離岸太近根本沒機會試水中上板動作,於是當我在愛河掉下水時,心中第一個念頭是: 愛河的水質...嗯, 注意不要喝入口;再來就是不會游泳的我能否正確地作出蛙腳呢? 當天體驗過的答案就是自己踢的方向錯誤(向內向前踼無法產生足夠的反作用力,要盡量把雙腿向外向後作蛙腳),無法把自己橕回板上。一旁的教練看不下去,只好划到板子邊幫我拉上去 Orz。

入過水全身已浸溼弄髒了,這時候反而能夠豁出去瀟洒帥氣地站起來划行,不過同梯的 SUP 新手們也都紛紛一個個站立划槳,應證了教練當初說的沒錯:愛河非常適合 SUP 入門的水域。站在浮板一勺一勺地划著划著,最後不免感到有點空虛(?!).初學者體驗的 SUP 沒裝”尾鰭”,板子前進時容易歪來歪去,而標配的單槳就必須常要左右換邊來調整方向。也就是說我這名新手在划行時,入槳推水所作的功一大半都浪費在歪歪曲曲的行進路線調整,這時候就不免感嘆獨木舟雙槳左右推水操作的方便。SUP幼幼班的葉爸說 SUP 是史上最簡單的水中運動,但我還是要把第一名留給獨木舟啦,畢竟後者更佳平穩、安全(幾乎不會落水),全程坐姿操作也更為輕鬆。

開始為是否購買 SUP or 獨木舟列一長串效益成本優缺點比較評估。呃,不過我應該還是先買件救生衣比較實際吧。下次希望可以在”乾淨”的水域中多練練水中上板技術,才算是能踩入立式划槳運動的領域。

sup

上週日在高雄旗津中洲沙灘體驗了立式滑漿水中運動。這場活動是由公部門補助,民間協會承辦,一方面宣教水域安全防溺自救的環境與身心常識,一方面讓民眾免費體驗水上活動如獨木舟、SUP操作。

三月份已學過獨木舟划槳的基本操作並參與了高雄愛河回來約 10km 的溯溪行程,這回目標當然是挑戰 SUP。 SUP(Standup paddling) 比衝浪板大一點﹙查了一下後者的長度約 5~7 呎)。這項運動的起源自衝浪,利用更寛更長的浮板與輔助舀水的單邊槳,成為近年來老少都可試試水域玩憩活動。比起笨重的獨木舟,充完氣的 SUP 長約 10~11 呎寛 2~3呎,8 kg 左右的重量我一個人可以提著走一小段路。心中盤算如果體驗感受不錯,考慮改買收納移動較方便的 SUP 來取代獨木舟。

一開始信心滿滿,單人先以跪坐的姿勢順利地帶著 SUP “出海”,但要站起來就......抖。教練說想站立起來,要先靠著單漿直立頂在板面以支橕身體的核心慢慢向上移動站起來。嗯,自己幾次已經把槳直立在板上試著要站起來,但心裏還是會害怕掉進水中﹙尤其是水深超過身高),於是又掉頭把 SUP 划回近岸淺灘處。但其實這段近岸距離是浪潮與陸地的接觸帶,水浪起伏明顯更容易翻板,常常被最後一波上岸浪潮打的板身傾歪或轉頭又被沖回岸邊 Orz。一天在水中約兩個小時左右下來,自己大概被板子打了五六次,整個人完全翻板落海﹙水位不高),除了嗆入幾口鹹鹹的海水外,右手掌背與兩腿膝蓋都因被板或槳打到瘀青。最後因為跪著腿也會痛,只好提早收手上岸。

重量較大的雙人獨木舟,划起來平穩而悠閒。當天也稍試著在海域上划獨木舟,感覺還 OK﹙不能也不敢划太遠,頂多就大約離岸20~30M 的扇形水域),BUT SUP玩起來整個人超累一直被浪打回來,恐怕要先再陸地上加強核心力量的鍛鍊與平衡吧。﹙其實重點該是學會游泳不怕水)

活動當天剛好是立夏,雖然事先做了防暑防曬,但回家後還是癱了兩三天,累到不想再進行任何有氧運動或肌力訓練。玩了獨木舟又碰過 SUP,應該已經耗盡了我今年夏天的水域活動能量額度,至於游泳還是等到冬天人少一點再去學吧......

2024 是回高雄的第十年,想試著作點小小改變,於是報名參加第一社大的「從愛河看高雄—-獨木舟初級班」課程。

對於初次接觸水上活動的學員,老師在課程安排上要求得先上二次室內課,充實參加者對水域安全的基本知識與正確觀念態度,之後才會下水實地操作。實戰時新手用的是向光榮國小(一直以為那裏是鹽埕國中,上過課後才知道這所光榮國小可說是高雄市區裏頭的「森林小學」)租借的雙人平台舟。第一次划水大致範圍:南至愛河灣水樂園<–>北到立德棒球場後方之間的河道,直線距離約是 1 ~1.1公里,來回全程約 2.5 公里(但新手划的船不會乖乖給你走直線最短距離 Orz),運動量很輕鬆划得還算悠閒從容。更因為第一次下水操作划漿充滿新奇感,課後便興沖沖地查找租船買舟的資訊。第二次划行距離翻倍(南起光榮國小碼頭 <–> 北至中都橋) 2.0~2.1 km,來回約 4.5 km,運動量雖不算大,但因時間較緊,須加快划行速度,這回就是機械式地轉動,也讓我上岸後冷靜下來滅了買船念頭XDXD。

最後一次出船距離再次翻倍,從光榮國小要一路(水)溯行到北上 5公里處的愛河之心,來回約10公里。為了這趟中程距離的體力活動,還得事前在室內課堂上學習作一份航行計畫,盡可能地集全部船隊成員的眾人之智,滙整出一份參加者必須知道的時間、天候、地理等重要資訊清單並製作簡圖。

平日維持有氧與肌力訓練習慣,自認為還算是手腳靈活也能吃苦耐勞的體質。然而因年輕時未能完全學會游泳,水中、水域活動始終自己的禁區,這回能突破舒適圈去嚐試新鮮的開放水域活動,的確是收獲不少,例如:

個人技術方面

  1. 簡單划槳操作,如何直線前進後退、轉向轉圈
  2. 基礎繩結綁法
  3. 落水自救知識: 安全裝備檢查與使用

環境知識方面:

  1. 高雄第一運河(愛河)的前世今生
  2. 台灣水域活動的現況與問題: 公視去年夏天所作的專題報導可蔽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HZCZADQMcU

未來計畫:

上週末在迪卡儂二手市集買入一台出廠 6年左右的鏈條傳動式 14kg 飛輪車(總重約50 kg),含 lalamove 運費約共 3100元 。

十多年前單車熱潮(尤其是折疉車上市不久),自己也一度熱衷於自行車活動,遙記當時的模式大概是假日中短程騎車出遊,偶而挑戰一下沿途路況的爬昇起伏。後來運動愛好轉為路跑,也把手上的單車處理掉,現在只剩下簡單的菜籃車代步或偶而共享單車 Youbike 騎乘。

話說如此,想買台放在家裏頭室內健身車的念頭從未消滅,尤其是近半年來搭配每週的慢跑,每天也會用 5~10分鐘做點無器材的核心肌力鍛鍊。一邊身體作鍛鍊一邊心理就開始蠢蠢欲動地想敗家昇級訓練強度器材裝備。在一眾居家健身運動器材當中,比之於跑步機、划船機、滑步機,飛輪似乎是在預算、空間上較合理的選擇。

第一天簡單騎了 5+ 5 分鐘,適應一下操作與器材高度角度調整。第二天只是練不間斷踩 15分鐘,未作任何強弱快慢間歇調配的訓練菜單。嗯,前三分鐘真的有度秒如分的漫漫痛苦感,身體開始”爆汗”(慢跑很少出現類似的流汗量)。五分鐘過後比較能適應踩踏強度,但也是要把秒秒分分給熬過去橕滿十五分鐘。根據 Garmin FR245 心率錶的測量,這期間最大的心率為 157 bpm,平均心率 146,消耗 90ml 汗水與 157 卡路里。數據看起來和慢跑差不多,但體感上飛輪更累,我猜可能是新鮮感吧。

以國民運動中心 1 小時50元計(好像很少開放飛輪,只有一般的健身車),這台飛輪大約也要踩滿 3100分鐘才算”回本”....,如果每週至少踩 60 分鐘,一年後就可以完成費用沖銷了XDXD

一年多前買了一支低配 Walmart Onn TV 電視棒,玩了兩三次之後就束之高閣,畢竟除了從電腦筆電看影音串流外,還有 MOD + TV (少開少看)等影音娛樂選項,這款反應遲鈍的廉價串流影片盒怎麼排都得不到青睞。

當初捨 Google Chromecast with TV 而就 Onn TV 就是貪小便宜,且我的電視、顯示器畫質解析只有到 1080P。省小錢的後果就是當機當到懷疑人品,接上電源後電視棒卻常常只在廠牌圖標 logo Android TV 開機畫面之間無限迴圈打轉而無法順利進入作業系統主選單。後來把塑膠外殼拆開,並重置回原廠設定與軟體更新,似乎就解決了機身散熱、電源接口接觸不良等系統不穩情況,順順地(但反應稍遲緩) 把近 20年的老電視變成智慧型連網電視。

但即便這支 onn TV 電視棒”只有” 2K 畫質,近期汰換的桌機用老舊 22” 顯示器卻無法滿足其 1920x1080 的最低要求。只好繼續拿出其它閒置舊物: 第一代 Google chromecast 、樹莓派 Raspberry Pi 2 、hdmi to vga 轉接器、祼片板音源擴大器與喇叭等等來組復仇者聯盟。Chromecast 須要透過電腦或手機平板操作投放,而樹莓派則得在 SD 安裝 Kodi TV 輕量版的 LibreELEC 系統,如此家中又多了一款 22” 的影音播放器。

是說以現在手機/平板氾濫的程度,可以遠離藍光恐怕才是現代人的幸福時光吧。

#littlethings, #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