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8日
前些時重溫 Dervish 現場音樂演出, 連續聽了油管上幾個不同版本的 Josefin's Waltz ,它是首曲調簡單旋律優美的華爾滋,看得我莫名想再學個小提琴或手風琴.....我果然是好高騖遠的神經病,竟捨近求遠地不知直接先利用手邊的樂器來學好這支調子。稍後從網際網路找出此調樂譜,在鍵盤練習試彈。
這支調子在 The Session (資源豐富,很棒的愛爾蘭傳統音樂站)上目前有 8 種樂譜版本,都是由會員自行(聽寫打譜)上載提供,故其中有些不正確或不符正式樂理規則的錯誤。我自己彈練是依照下方版本,結果每小節的拍數和曲前的節拍標示不一至、最後一小節竟只剩下半拍、找不到曲子結束的符號標示....... Orz
用 Casio CTK3200 ,右手按樂譜音符走,左手則按和弦標示,試試和弦不同組合方式,例如每小節一起下三個音(沒變化太呆板)、每一拍一起下三個音(勉強還可以)、第一拍先下第一個音第二三拍合併第二與第三個音、每一拍下各彈和弦的一個音等等伴奏。最後覺得最好的方式應是左手第一拍先彈和弦基調音,二三拍再一起下和弦的2,3疊音。
調子練熟之後,試著改變主旋律樂器(鋼琴改換成弦樂器小提琴或風琴音色)並加上機子本身內建的華爾滋節拍伴奏。一番嘗試下來,個人最喜歡手風琴音色,特別適合這支曲調本身一種溫柔綿密的感覺。
是說如果拿鍵盤樂器來彈奏這類民謠,似乎正統古典鋼琴就不必練到太深太難太複雜的程度 XD 。不過以愛爾蘭傳統音樂或克爾提克(Celtic)傳統音樂曲式reel/jig 等,似乎就不太適合在鍵盤樂器表現。
2020年12月7日
上週六有事需到台南一趟,”趁機順便”和賣家面交帶回一台二手電鋼琴 Korg B1。總算了卻自學”鋼琴”一年多來的最大心願:擁有一台較接近傳統鋼琴觸感的 88鍵電鋼琴。(是說近二個月都沒怎麼積極練琴,但就是莫名地充滿了買琴的欲望....)
先說說自己過去幾個月來,尋尋覓覓電鋼琴的候選條件
非台灣、中國無名二手貨,找品牌產品以便來日較易轉手出讓
之前已買入 49, 61, 76 等不同鍵數的 keyboard,這回一定要”買足”88鍵,至於琴鍵的力道觸感倒是不太在意,畢竟以自娛為目的,不講究正統古典鋼琴所強調的強弱表情。
丈量過潛在家中擺放位置,決定不需帶原廠木製琴架,否則太佔空間。
預算不超過 20,000 元台幣。
候選名單大概有 Roland FP30, Yamaha P115, Kawai ES1000, Casio PX100...。較想試試本家就在製作正統鋼琴的 kawai 或 yamaha,故以電子產品為主打的 Casio 暫不考慮。
想是這樣想條件隨自己亂開,但最後買入的卻是 Korg B1,一台從未出現在名單卻意外出線的選手。所以說,買二手中古琴真的是要靠緣份啊。
決定買 Korg B1 前,研究一點其基本資料,方知 Korg 創辦者日本老闆加藤孟 原是開夜店玩電音的前衛文青,後來有興趣自己搞電子樂器開發各式合成器、混音效果器等產品。比起 Casio, Korg 的產品線單純許多,比起1972年成立的 Roland,Korg 又老成一點。
為了扛回這台長 132cm x 34cm x 12cm 重量 12kg 的大玩具,勉強先用 Roland E-36 61鍵合成器的提袋(約 100 cm) 塞入琴身 ¾ 長度,再將其直立架放在折疊式行李推車上,從台南市東門教會一路搭公車、火車、捷運、推車步行回家。 這裏不得不誇一下小北百貨最便宜 299 元小推車幫了大忙,以及台灣城市裏方便的無障礙設施。但即使只是抱著上下車、短距離步行拉推,全程兩三小時交通時間站走坐,回到家還是累得恨不得身體可以翻面,背部肌肉酸痛了老半天 。
最後,不能免俗地把其它小伙伴們一起拉出來拍張全家福,從上到下分別是: 88 鍵 Korg B1, 76鍵Casio WK-110 , 61鍵Casio CTK3200 。
(因為畫面塞不下,Roland E-36 與梅花電子琴就沒出現.... )
彈久一點之後再另篇寫使用心得吧。
# keyboards
2020年11月11日
今天為手上幾個快到期的網域名延長一年的使用權利:
過去一年沒再弄什麼新網頁小計畫子網站,連自己的部落格 都很少更新 Orz,但繼續保留著這幾個網域名的使用權利還是有其必要(莫名的尿性堅持)。幸好經管 info, xyz, org 三個域名的註冊局們
並未太激烈的調整 TLD (top-level domains)價格。印象裏前年買入 twngo.site 的使用年費約 4~500元,但只隔一年就調漲到 1015元台幣,這種莫名的價格劇烈變動,就是去年年中 org 原註冊局(Public Interest Registry, Internet Society 所轄 )宣佈將轉售 org 經管權給 Ethos Capital,讓註冊 org 用戶非常擔心並發起一連串阻檔此收購行動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契機也引介我去年年底順手註冊了 twngo.org ....)
最後,之所以挑在今天處理此事不是湊什麼光棍熱鬧,只因剛好今天是信用卡新月份計帳起算日,先消費後享受付款時間可以拖久一點而已XD
2020年11月3日
呃,這篇日記實在寫不出重點沒呼應主題,卻能拉拉雜雜地寫好幾篇... Orz
回想過去一年來,練琴最大的樂趣應該是一種”攻克”的心理吧?相較於由父母代為決定的孩童,成年人學琴的優勢在於自主動力,但時間安排與生理潛能遠不如小孩兒。而我想學琴的動力是什麼呢?其實根本沒什麼特殊動力,只是想找一件看起來稍為高尚的消遣來打發時間,正因為欠缺明確動機與目標,熱頭過後一切就封印起來好像沒發生過。君不見我在今年上半年記錄了一些自己練習 的進度與感想備忘。接下來撞上一點瓶頸,就鬆懈下來,結果練習曲目的進步就卡關不前了.......。
之前一再提過,學習樂器有什麼樂趣的話,於我最大的亮點在於”攻克的滿足感”——從生澀笨拙到有模有樣。每當然所謂的有模有樣也只是自愉自嗨的程度,無法半正式地在外人面前獻醜。而其它附加的理由大概就是不知不覺中的消磨時間,而且是看起來很正當很優雅地殺時間。
總結學琴一年進度:
1. 拜爾鋼琴 100號 左右
2. 車尼爾 OP.599 11~40號
3. 布爾格彌勒練習曲 1~6
4. 哈農指法練習 1~21號 初級
練琴工具: 目前主要使用 Casio CTK3200
嗯,練了一年雖然沒什麼進展,還是希望自己還能繼續堅持下去。
# keyboards
2020年10月28日
雖然小時候曾有一點鋼琴(鍵盤樂器)基礎 ,但中年想重新學玩樂器一開始的選項是吉它而非 keyboard,方法是透過 youtuber 線上影片教學。網路主流化後的21世紀第二個世代,透過影片真人示範效果比之死板板”紙上談兵”的和弦圖示要好上許多。學吉它對新手而言,最大的樂趣在於”自彈自唱”,也就是自己的聲音為主旋律,用吉它來伴奏和弦,但我更偏好純粹由器物(非人聲)發出聲響,於是很快地放棄決定轉回鍵盤類樂器。
重新接觸鍵盤類樂器時,手邊只有一台 20多年前從網路上買來的 49 鍵梅花電子琴 。既然前番折騰弄清自己玩音樂想接觸的是古典樂,便聽從主流鋼琴教學意見,決定由拜爾鋼琴教本練起,自去年十月中旬居然就用”國產學步車”開始。再稍後陸陸續續買入 Casio WK-110、CTK451、CT640、CTK3200、Roland E36 等五部二手電子琴。
對於學”正統古典樂鋼琴”的人而言,電鋼琴已經不太能入其眼了,更何況是廉價老舊的電子琴,此其中主要差異原因為:觸鍵/反作用力對聲音強弱表現的控制、數位模擬音效與琴槌擊弦震動音板等實物打造的音波,因此拿電子琴來練鋼琴古典樂譜在正統人士看來是不倫不類非常不可取的作法。
我所用的練琴配備不上道,因深知若衝動投入上萬元買入一個不常使用的擺飾,最傷的不是荷包而是日後如何處理此物件的麻煩。故心中的打算是先用二手電子琴來練習手感(X)指法(O),如果能堅持十二個月每天每週真付出時間練習的話,就能理直氣壯地買入電鋼琴。但這個(電)鋼琴許諾卻在臨近倒數一個月左右遭受考驗,自己近鄉情怯地失去了每天玩琴的動力。
# keyboards
2020年10月27日
無意間留意到自己正是去年十月底這段時間點,買入了一台二手電子琴 Casio WK-110 算”認真”重拾觸摸黑白琴鍵的樂趣。最近二週沒再天天練琴(根本是想都不想碰琴),寫下些許文字記錄整理重溫過去這一年來學琴的點滴,或許可以幫助自己找回玩琴的樂趣與熱情。
小時候曾經學過一兩年的鋼琴,程度大概就是拜爾練習曲彈完要進入小奏鳴曲的階段,之後在國中時期又學了一年左右的電子琴。在 PTT 鋼琴版上有許多六年級世代童年階段有過挨鞭子痛苦學琴陰影,我想那大概反應了 1980~ 90年代台灣經濟表現優異下,一些新冒出頭的黑手變頭家家長對於下一代孩子教養氣質(或者更直白”階級上昇”)的期待吧。
成年自己有了所謂經濟能力後,動過幾次玩琴念頭,但只買得起入門級 Casio 随身電子琴,感覺又再次反應現在這個時代 2020 的崩落與階級流動困難。回想起來對所擁有的第一台 Casio 電子琴印象非常模糊,當時大概是 1998~2001 之間,自己第一份工作後在大商場買入的隨身電子琴。隨著在外地租屋搬家的飄搖,這台琴也不記得送給了誰。那算是第一次試著重新接觸樂器,但成效不彰,印象裏沒怎麼練習把玩,不了了之。等到再次學琴,夙忽已過了近廿載。
# keyboards
October 20, 2020
三年前 (2017年11月~ 2018年1月) 加密貨幣熱翻天時,自己未踏入市場交易,只是幸運地取得別人”隨手”贈送的比特幣(BTC), Stellar(XML),2018年開春加密貨幣市場大跌回歸“正常”後,就沒怎麼關心理睬幣值滙率的變化,今天稍整理一下自己手上加密貨幣資產:
2017年 5月24日收到 0.008 BTC
2017年 6月20日收到 0.01 BTC
2017年 7月29日將上述 .018 BTC 全數換成萊特幣 LiteCoin(LTC) 1.22263085
2017年 10月18日收到 0.005 BTC
2017年 12月2日將 0.5 LiteCoin(LTC) 換成 179.1377329瑞波幣 Ripple (XRP)
2017年 12月2日將 0.1263085 LTC 換成 ByteCoin 這是一次失敗的投資,ByteCoin 後來跌到沒什麼價值,已經被我的交易商 cryptonator 砍頭清倉。
2019年 9月11 日收到 356.2904939 Sellar(XLM)
2019年 11月18日收到 688.4065454 XLM
2019年 12月19日收到 355.3887598 XLM
總結上述,目前加密貨幣資產如下:
0.5 LTC
0.005 BTC
179.1377329 XRP
1,400.1057791 XLM
若以美元計算,全部加密貨幣今天在市場上價值大約是 230美元左右。
2020年10月8日
2020年9月中旬,距離美國總統大選不到五十天,卻傳出了最高法院”在位”27年的大法官 Ruth Bader Ginsberg 過世的消息,無疑為美國社會壞消息厄運不斷的 2020 年再投下一顆原子彈。
RBG 精采的一生用不著我畫蛇添足地補充,倒是美國最高法院在其民主進程與憲政發展的角色更讓我好奇跓足,畢竟再怎麼三權分立,法院在一般人心目中仍是最遙遠的”官署”。讀著 New York Times 跑最高法院資深記者 Linda Greenhouse 為 RBG 寫訃告( Obituary),反倒是讓我對 Linda Greenhouse 更為好奇。
Obituary 在西方傳統新聞報業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存在,我個人印象最深刻的一篇訃告是 1997年左右在日本祕魯大使館人質挾持事件 ,英國衛報為當時遭祕魯當局現場擊斃的”恐怖份子”MRTA領袖所寫的一篇訃告。所以每當有”大人物”過世的時候,我偶而會翻翻看看她/他的 Obituary 寫了什麼、由誰執筆。
Linda Greenhouse 是紐約時報業裏地位崇隆的大記者,在她之前這個位子上的記者就是有名的 Anthony Lewis,至少我還是讀過 Lewis 所寫的《不得立法侵犯 》、《基甸的號角 》。當時就一邊感嘆:台灣還真欠缺這類把法律法治寫得這麼有趣的作家或”記者”,現在當然要一睹 Linda Greenhouse 的作品。
作為牛津大學出版社通識讀本系列(Very Short Introductions)之一,這本小書只有短短的百來頁,讀起來並不算輕鬆(遇到的生字比前一本 “Reclaiming Conversation” 還多),但根本沒有其它可比肩的作品讓外國讀者快速了解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歷史、特點與運作。
# reading
2020年10月7日
昨天看過史丹福大學「數位公民社會實驗室」學人Beatrice Martini 整理了一份了解網際網路基礎設施與人權閱讀清單( internet infrastructure and human rights: a reading list ),這個題目我個人向來很感興趣,故再次把這份文件內容簡單的整理記錄下來。
作者的動機在於:當互聯網數位科技益發深入每個人的生活,那麼決定誰可以上網、可以取得什麼樣資訊、與誰互動聯繫等等日常行為,莫不受到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制約,但人們往往對於看不到的”infrastructure”知之甚少,公民團體也不知道如何可以參與、影響相關決策、技術、協議討論制定的過程。 如此情況在早期或許還”無關緊要”,但隨著上述決定的後果將會衝擊每一個人的基本權利,則市民公民當不可將之推卻給生產者、技術專業人士、官僚政客或資本家,公民團體或許該想辦法見縫插針、了解並量力投入相關政策制定過程。
故此份閱讀清單即希望透過關鍵文獻的整理提示,為有興趣想了解、參與互聯網治理的(白丁)人士、團體提供一點方向與基本知識,作者對於這些材料再依題目內容性質分類如下:
Technology and the interne
Infrastructures and standards
Open standards and open source software
Networks, protocols, and power
Towards a public interest internet infrastructure
Connectivity, network sovereignty, and community networks
我想自己大概會先看”Infrastructures and standards”, “Networks, protocols, and power” 這兩個部份的資料吧。
# reading
2020年9月24日
為了重新找回閱讀正經長文嚴肅作品的專注力,逼迫自己每天早晚各讀兩三個段落(大約加起來不到30分鐘)地認真看完這本《Reclaiming Conversation 》。差不用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終於”從頭到尾”讀完這本書。Sherry Turkle 是 MIT 研究”科技與社會”教授,但本書行文不會太過學究艱澀,許多段落篇章引用自 Turkle 研究受訪個案(被研究者?)個人經驗,猜想這些材料應是來自 Turkle 教授長期投注在此領域的某部份學術研究計畫專案中的零碎成果,再將之整理成一本較為普通讀者較易接受的通俗書籍。 (這大概也是為什麼可以容許自己把”讀後心得筆記”寫得這麼混亂隨意吧 XD)
也為了讓更多一般讀者接受,本書”後製編輯”結構層次安排還算令人賞心悅目,例如亨利梭羅的椅子數,向外擴大個體與自身、不同外界的關係,特別是在外部工具介入(例如 20世紀的電腦、21世紀的網路)所帶來的變化。
閱讀本書即便了解看到的是他人的經驗,卻不斷促使我思考反省自身在網路、社交媒體使用的行為模式是什麼?它如何地改變了自己( 跨越前電腦時代的手寫圖書館卡、電話接連網到無時不刻連網的 digital immigrant )的思考與社會關係( Digital natives / Digital Immigrants 之間的差別又是什麼)。作為一個內向、孤癖、幾乎沒有朋友、家人親密關係淡薄人際疏離社會冷感的我,內心最大的觸動,應該是在第四張椅子:個體與”機器”(人工智慧/程式演算法)之間的”對話”,那種觸動在於自己作為一名數位移民身上世代包袱還沒完全進化到以機器為慰藉交流對象,但又好像也不是不能接受此種趨勢,好奇著未來的人類又會如何”演變進化”地”適應”或”反叛”此種趨勢。例如人類所發明創造的工具只能提供外力物理性的支持,真沒辦法提供心靈情感的”互”動滿足嗎?我的意思是,是不是未來的人類會”進化”(抑或退化)到 empathy 的消失?
#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