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rkened underpass

自己八、九年前改入 linux 作業系統陣營一開始入門用的是 ubuntu 發佈版本,五、六年前再換成 linux mint 使用起來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主要用桌機是約四年前購入的 Acer Veriton M4630G 二手機,宏碁這款B85 主機板系列應該是當年許多中小學、公家機關大批採購的機種,其電力接線介面為自有之特殊規格無法與市場上其它電力供應相通用。雖然這點比較麻煩,但也容易在二手市場上買到價格不錯汰舊品。

但最近桌機常會出現畫面凍結的完全死當狀況,情況整理如下:

  1. 主要作業系統環境為 linux mint 21. 1 Cinnamon
  2. 只有在“使用中”(通常是在 firefox )才會當機,若是閒置狀況好像沒發生過無預警當機
  3. 因為當機時整個電腦的鍵盤滑鼠都已完全無反應,即便是什麼 PrtSg + 快捷鍵也行不通,只能長按電腦電源按鈕使其關機。
  4. 在以外力強迫關機後,立即再按電腦電源按鈕開機,電腦電力供應也變得怪怪的無法順利啟動。這才讓我覺得有可能是硬體部份出了問題。但讓它冷卻一段時間(至少15分鐘),再次按下開機鍵又可以順利開機進入作業系統。
  5. 當機情況從去年12月底開始,原是1~2週發生一次,到了1月底2月初變得更為頻繁,已連續4~5天每天會出現。

因無法確定是軟體還是硬體出了問題只好一一測試不同的使用情境組合。先拿出一個老舊的 80G 3.5” 硬碟,給它安裝上簡單版的 Ubuntu 作業系統(只帶瀏覧器,不包涵其它應用程式),試試它在這台桌機上執行期間是否再發生上述死當狀況。結果在第一天即又發生同樣的死當狀況。

接下來再試另一顆 win10 硬碟,果然不負期望地也出現當機藍畫面,其上顯示的訊息是: windows 10 Kernel Security Check Failure, 然後過了大約 30 秒後電腦就會從凍結況狀變成重開機(但此時又發生上述 2. 電力供應異常風扇轉了又停停了又轉無法順利開機的狀況 )

以多顆不同作業系統硬碟測試結果推論,當機應歸疚於電源硬體毛病。先測試記憶體,找了 memtest86 這個工具軟體來對記憶體作檢查。第一次執行的時候,memtest86 畫面在 Test 6 Block move又凍結當機如下。但依官方說法與對於 Test 6 Block move 的說明,依舊無法確認是否為記憶體壞掉。

只好一支一支地輪流測試主機板上 4支記憶體,結果每一支記憶體的獨立檢測都沒發現錯誤,難不成是主機板出了問題?大概是老天爺叫我要換“新電腦”了。先橕幾天再抽空去二手電腦回收商買一款同系列CPU昇級的主機吧。

話說這陣子都在桌機上摸索一些音樂或聲音製作(合成器)軟體,而在玩過 Milkytracker 之後,才猛然察覺原來自己對於音樂製作軟體都很肥厚腫脹得在高階配置電腦才能運行的印象實在是大錯特錯,在此行動數位當道的年代裏,更應有不少適合行動裝置系統的應用可玩。於是又開了一道手機版數位音樂軟體的學習視窗。

這陣子下載使用的 DAW for Android 有:

  1. Caustic 3
  2. Bandlab
  3. Music Maker Jam
  4. G-Stomper Studio
  5. FL Studio
  6. n-Track 9
  7. ORG 2023

本文將就其中第一項 Casutic 作點介紹。嚴格說來,Caustic 應歸類在製作聲音的合成器軟體,其收錄了不同演算方式與聲音類型的合成器。但因為它也有音序功能(Sequencer),可以把合成器的聲音化為長短音符構成 pattern (小節),再將不同 patterns 串接成一支完整曲子。(合成器製作出來的單一音色可以透過聲學基礎物理的頻率變化規則來調整該音色的高低,例如鋼琴的中央 A4 (La)頻率為 440Hz,其高八度 A5 則翻倍成 880Hz, A3低八度則對減為 220 Hz,按照此規律來調整音色之頻率,就可以作出十二音階。)

Caustic 官網的使用教學文件作得普普通通,但其示範影片卻是感人,其中最舊的影片發佈於 2012 年 1月份,也就是說 Caustic 問市至少已有11~12 年之久,我手邊入門初階等級的低效平板(Samsung Tab4 )依然可以安好地執行。更令人動容的是,Caustic 能支援大多數的外接 midi 鍵盤,即便是老舊的梅花電子琴,在利用 midi-usb/micro-usb OTG 轉接頭連接之後都可以順利地驅動 input 訊號(只是延遲狀況有點......糟)。

若想學習了解不同合成器的差異與其對聲音所產生的變化效果,Caustic 或許是一套方便的隨身工具,而我自己並不想深入了解太多太複雜的合成器知識。另一個覺得它還算方便可取之處在於能支援基本 midi 檔案滙入(但還要自行手動配對不同樂器音軌所要套用合成器,當然合成器也可以加載別人作好的現成音色(presets)),故可以拿來玩不同的音色效果實驗,但就無法研究別人的樂器編曲安排了。

#DAW

Linux Ubuntu 版本中有一套為多媒體創作者調配的作業系統 Ubuntu Studio,除了核心系統與桌面環境為 linux ubuntu 外,還預載打包幾組專用於繪畫修圖、直播影片錄製、音樂編輯等創作用開源的軟體包。我在 US 的合成器音序軟體中看到有一款 Hydrogen 打擊樂器編輯器,好奇地下載來玩玩。

Hydrogen 也能在 Windows / Mac OS 安裝執行,我大致地讀了一下操作手冊,方知它雖命名為 Drum Machine ,但也可以載入敲擊樂以外的樂器之樣本音色。

新定義的樂器會自動出現在 pattern 列表上的最後一行,而要載入音色則從 Instrument Rack 編輯區利用 layer /edit layer 來載入聲音檔,Hydrogen支援多重音色樣本疊層,也可對個別聲音再進行簡單合成器 Envelope ADSR 調整,以對聲音作點簡單的變化調製。

Hydrogen 的缺憾之處在於無法支援 midi 音樂檔的滙入,對於沒耐心更沒創作才能譜作音符的我大概很快就會將之捨棄吧。

#DAW

Streabbog 為初學者譜寫的簡單十二段鋼琴旋律其中第 8 段,又遇上了自己學琴上的大罩門—-跨八度以上音符的手掌手指控制。自己天生手掌偏小,小指與姆指撐開來的闊度要彈好八度音並不算輕鬆,後天又欠缺持續不懈地下苦功,因此在這首就是要初學者更熟悉八度音控制的旋律中,自己又將吃足苦頭。

這段旋律的練習重點除了跨八度掌心指力的伸展,還有左右手部同時彈出斷奏 staccato 與只有單手需使用斷奏的變化。一種很像在學老頑童左右博擊術然後自己左手打右手的忙亂感 orz

#Streabbog

話說最近在學習合成器,了解溫習國中物理聲學的基本常識,故偶然之間看到 DAW 軟體 Ableton 網站有一區是“學習合成器入門”的免費資源,其網頁設計不但充分地利用了瀏覧器前端的聲音、動畫、輸入介面等技術,更有著 15國語言全套解釋,簡直是不要太收買人心。看著 Ableton 這麼用心地製作著入門的聲音教學教材,很難不心甘情願地付費使用它所開發的DAW,也無怪乎 Ableton live 常常是數位音樂製作人推薦前幾名的優選軟體。

我原本使用 firefox 瀏覧器,但在 Ableton Learning Synths playground 底下則無法支援外接的 midi 硬體訊號,若改用 chrome , edge 或 brave, 就可以直接在 透過 midi keyboard 輪入音色。這顯然比起我之前記錄過的合成器軟體 Helm更適合作為第一篇合成器學習入門應用軟體,除了完整的中文化加持,它更無須下載安裝軟體,直接就在瀏覧器操作感受不同波形、高低頻率、各式過濾器效果所造成産生的音色結果。

#DAW

〈Twelve very easy and melodious studies for piano〉順利(?)地跨過中段,來到了後半部的第 7 段旋律。從調性標號與指法知道這是 F 大調,斷斷續續雙手並彈練了一個星期後,才去整理每一小節運用到的和弦琶音。

回頭去翻一下〈The Complete Book of Scales Chords Arpeggios Cadences〉一書對於 F 大調音階與其和弦家族的整理,本段旋律運用到 : G minor(ii), D minor(vi), A minor(iii), C, C7(V) 四種和弦配置。

兩相查照後,可看出作者在這段旋律中的和弦使用非常符合教科書式的規範,左右手按彈的琴鍵音色幾乎按著該小節和弦音色組合,唯二的例外是第 11 小節與第 15 小節的變化,而這兩處變化,也讓有點中規中矩而單調的旋律有了一點小小提醐味吧。

#Streabbog

話說自己還沒完全摸熟 Helm 合成器軟體,又一頭栽入 MilkyTracker這個小玩意。

官網上說,MilkyTracker 最開始是為了掌上型電腦 Pocket WinCE 所開發的音樂編輯軟體。遙想當年,我也曾經是 PDA 的愛用者,從 palm, Sony Clie, 到最後一台 Win CE(忘了是哪一款廠牌,只記得是網路買的二手貨) ,最後終於在 2010 年左右被智慧型手機與平板打得 PDA 翻不了身。 廢話講這麼多是因為我非常驚豔於 MilkyTracker 容量之輕巧,在 windows 底下執行檔本身不到 3MB!!! 其它的 DAW 到底是把電腦資源浪費到什麼地方了啦。不知為何 MilkyTracker 至今未有 Android/iOS 版,大概是這種個體戶啫好型開發者個人的資源時間有限吧? 後來讀多了一點官網上的資料,才知道這派音樂製作軟體叫作 Music Tracker,是為 Module file 家族的一員, 1980 年代的電玩機的音效音樂就是這樣做出來的。

一開始玩 MilkyTracker 最不習慣的是它計算是 hex 十六進位制(逢十六進一),如果是四拍子的節奏或許還好推算:把一小節當成由十六等份,但三拍子/三連音該怎麼辦呢?

同樣按照學習 LMMS bassline 的方式,練習鍵入一些基本的鼓聲節奏,習慣其操作或背熟一些快速鍵後,就能感受到它透過電腦鍵盤快速編輯修改的方便。

我覺得 MilkyTracker 最強大的地方在於它還內建了合成器功能(sample editor),使用者可以從最基本的聲音波形來調制自己想要的音色。對合成器新手而言,其不失為一種學習認識基本波形音色與過濾器效果的起點。但由於 MilkyTracker 程式本身的輕巧,其聲音波形樣本在音度變化時就會嚴重失真,例如我從 Free wav sample下載了鋼琴聲(取樣自 Yamaha-EX5-Stereo-Grand-C4),除了中央 C 還算像樣外,其它音度聽起來就非常”電子化”。

MilkyTracker 雖說能直接透過電腦鍵盤上倒數第二排與倒數第四排的英文字母輸入 do re mi fa so la si 七個音階,但要如何支援外接 midi 控制器呢,其官網說明書如是:

  1. windows 可點擊應用程式視窗左上角以出現偏好選項,在其下設定 midi 來源
  2. Linux: Enabled by default if available on the system. See the Linux readme for details. (但找不到 linux 安裝指引文件)

後來查到方法是:透過 aconnect 指令

aconnect -li

i 大概是 input ,輸入上方文字指令可以顯示目前電腦有哪些 midi 資源

aconnect -lo

o 當然就是 output

aconnect 20:0 14:0

假設要使用的input 來源序號是20, 輸出訊號為14,就打入上述文字完成串接就可以順利地利用外接 midi 控制器作輸入來源。aconnect 也有圖形介面 aconnectgui,但我覺得不是很好用。

#DAW

學習試玩 DAW 之後,發覺自己似乎不得不去了解一點合成器的基礎觀念,先是重看了一遍好和弦對於合成器的入門介紹:

  1. 15 分鐘內,一次就搞懂「合成器」!
  2. 關於「合成器」,10 件你一定要知道的事情!

上頭兩支影片雖然至少看過兩遍,但仍然一知半解,接下來的動作是安裝了幾款網民們推薦的免費版合成器軟體大抵有:

  1. Helm
  2. Dexed
  3. OB-Xd
  4. Sinnah Synth
  5. Odin 2
  6. ZynAddSubFX

........

這一堆合成器軟體介面一個比一個複雜花俏,有的可以發出聲音,有的卻無聲無息,搞了半天自己仍然不得其門而入。後來找到 Mad 大大熱心翻譯整理的〈免費合成器 Helm 中文說明書〉,透過他的解釋除了認識其操作介面符號之功能作用外,更是了解合成器對聲波聲頻控制改變的效果與結果。有了專業者本地化的文字說明,大大地減輕我這個聲學音感白痴的學習壓力,自己也可以實地操作各種轉鈕、波型頻率變化來真實感受到底會發出什麼不同的聲音,其差異何在。此刻再回頭看好和弦的兩支介紹短片,這才有了一點通透感:啊,原來合成器就是讓人可以”製造、操弄”聲音波型(其背後另有物理原理、數學公式、不同演算法套用),整弄出一種自己想要的音色。

Helm 作為跨平台的合成器軟體,雖說也有 windows 版本,但在 R400 筆電/ win 10 試著啟動卻會自動崩潰,倒是在 linux mint 執行相安無事。我覺得 Helm 最適合初學者的原因除了有上述中文版的入門聖經外,還因為它能支援電腦本身鍵盤作為輸入音效的控制器。有些合成器軟體(ex. OB-Xd),就非得要透過外部 midi 控制器才能輸入音訊(還是我太笨找不到它如何透過電腦鍵盤輸入聲音訊號指令的方法),感覺就很麻煩。

#DAW

網際網路搜尋引擎輸入 DAW for linux 關鍵字後,在一堆評比推薦的網頁中,找到一款開源的 Rosegarden音樂製作軟體,其網頁上寫說其特點是更方便支援 midi 電子樂器聲音輸入, 聽起來好像蠻符合我的需求(?)。因此立馬來試試:Linux mint 透過軟體中心安裝 rosegarden,啟動此應用程式後,果然在其 midi devices 選項下看到已連接電腦的電子樂器。若要透過外接的電子輸入音符,則讓某一音軌開始”錄音”(recode)即會把電子琴所彈奏的音符記錄儲存下來。

但令人不解的是,Rosegarden 雖然能無痛地連接驅動外部 midi 控制器,但卻無法直覺地讓電腦的音效卡與喇叭(反倒是可以把外部 midi 作為音源輸出器),詢問過大神 google 得知得再透過 QSynth 來決定使用的 soundfont 與音源輸出的端口。但為何要這麼麻煩,Qsynth 到底又是何方神聖,自己也弄不清楚 Orz。

經這一番折騰,終於把 Rosegarden 音軌的聲音順利地透過電腦的音效卡喇叭播放出來。試著錄下最近練習的 Streabbog No.63 第一段旋律,再聽聽回放,果然能發現自己在彈奏上的許多問題,這是彈琴當下無法察覺意識到的毛病,就好像有人說利用攝影機錄下自己的演講,然後再透過影片的檢討來有效糾正自己的腔調、語氣、臉部表情與肢體動作的缺點。現代人學樂器不免開始碰數位音樂工作站軟體,大概不脫要自己錄音檢討或分享散佈之類的動機吧。

Rosegarden 為人稱道的優點除了外接(電子)樂器的方便,它還自帶樂譜製作與樂譜辨識功能。在 notation 模式下,它會出現五線譜與音符表,可透過電腦鍵盤打入音符,這就有點像打譜軟體musescore ,但比起後者 Rosegarden 又多了 synthesizer 外掛,我的理解合成器可對聲波進行操控調整,應該就像 photoshop、GIMP 可以把照片加上濾鏡魚眼去背等等效果。不過目前我還不會使用 synthesizer ,就姑且把 Rosegarden 作為錄制自己樂器練習的音樂軟體吧。

#DAW

話說前一陣子學習 Ardour 操作,有感它在操作、編輯聲音檔案的概念與安排機制比較接近 Audacity,於是又回頭重新練習 Audacity。大約 20年前自己玩影音編輯軟體時,就是利用 Audacity 來做聲音檔案的簡單混合、修飾,當然那年頭的 youtuber/ podcast 還沒成熟的商業模式支橕,我所使用的硬體也不過是最陽春的麥克風、DV/DC 攝影機。

因此我對於 audacity 的印象仍停留在: 可以錄音、可以處理聲音檔案(wav, midi, mp3 等格式),透過內建或增加外掛效果對音軌作非線性編輯剪接。例如要製作 podcast 可以在人聲之外加入進轉退場效果或背景音樂,或是單純對錄制的人聲作點去噪、提高音量的強化。

隨著”自媒體”的興起,過去只有發燒友討論的錄音器材慢慢打開更廣更友善的市場門路。一般人除了基本的電腦與必要軟體外,大概只要花 1~2萬元預算就可以營造一個陽春簡單的錄音環境(麥克風+錄音介面+監聽耳機或喇叭)。

我個人的興趣倒不在製作影片、podcast,玩聲音編輯軟體最主要的需求大概是: 樂器彈奏錄音(頻率高一點但使用時間1年約 10~20個小時左右吧)、學習作曲或編曲(頻率非常之低,大概十年10分鐘?) 。況且若要利用 audacity 作為錄音軟體,似乎得再買一台錄音介面與麥克風來收樂器類比的聲訊後轉化成電流形式才方便進行數位後製,感覺整個成本效益無法對襯。

後來看到有人說 audacity 已經可以直接支援外接的 midi 裝置聲音取錄製,研究一下其作法是在偏好底下選擇midi devices。但在 linux mint 似乎找不到任何來自 USB 的 midi 裝置,忽然靈機一動想到是否可仿效 rosegarden 利用 Qsynth ( 圖像介面的FluidSynth) 來控制管理 midi /audio 輸入輸出。

透過上述方法雖然可以讓 audacity 直接錄製外部 midi 訊號,但錄下來的音色卻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