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提到費城 Theodore Presser Co 在 1900 印製發行的鋼琴譜,為這支作品的十二段旋律取名,湊成一個小故事。不過在油管上尋找本支樂曲的示範演奏時,發現好像有另一種版本的命名,例如第一段叫”A Pleasant Morning”,第三段旋律稱為 “On The Green”。猜想作者並未真正給這十二段練習取名,而是後來的樂譜商或彈奏者自己所加上的文字詮釋吧。因未能找到其它命名的完整樂譜版本,故本系列姑且採 Theodore 之命名為彈奏練習時之線索。
LMMS 各音軌的拍子小節底下還有一個 piano roll 介面,可以更進一步地控制各音軌的音階、音符長度、調性(pitch)等元素,若嫌滑鼠操作一個一個點手酸或麻煩,則可以利用外接的 midi 直接控制欲彈奏出的音階符號(開啟錄音狀態後, piano roll 介面的 note 就會在方格圖的適當位置上出現。
為此我還特地把廢棄已久的梅花電子琴拿出來作為 input 工具。
重新整理一下自己的工作桌面,利用一片約 110 x 32cm 長型強化玻璃與小姪女留下的實心積木弄出高低兩層,以便在 120 x 80 cm 的桌面空間置放入 49鍵小琴、螢幕、喇叭,看起來至少有點業餘新手搞音樂製作的味道。
這兩三年來,多是用電子琴、電鋼琴學習平衡古典式的曲子,對於其它樂器是敬而遠之,怎麼會對鼓架(drum kit, 在台灣似乎譯之為”爵士鼓”)感興趣呢? 原來是之前看了韓劇「機智醫生的生活」就有點心動地想學打鼓(我真是意志薄弱啊)。對真正的鼓架組沒興趣(太佔空間且會吵到他人),一心只想電子鼓,但查了一下二手的入門款電子鼓市場價也要 1 ~2 萬元。後來發現 Yamaha 有一款 All in one compact digital drums DD75 ,感覺這種簡潔式的迷你鼓組好像較適合我這種初學者,但定價 8888 還是買不下手,先找找市場上其它廠牌有無類似的產品,再到網路上碰運氣看能否剛好撿到別人釋出的二手貨,當時覓無合適的物品故此事暫且搹置放手。
上週五偶而再想起這回事,湊巧地發現有一台 Boston DD50 只要 499元(無鼓棒),在下單前先簡單地作點小研究,方知同一款機型似乎貼了好幾家牌子 : Medeli, Sound-X, WHSmith (請見下圖),連電子樂器大廠 Alesis 也有一款 alesis compactkit 4 外觀都一模一樣。我個人猜測,這款機子是致敬模仿 Yamaha 1991年出產 DD 6 的商品,推斷它的上市年代大約是 1990年中葉~ 2000初期。道聽 Medeli 這家公司本來是替 Yamaha, Roland 作代工,後來乾脆掛自己的品牌,在功能差不多的情況下其售價頗具競爭力。所以想來這台機子大概是代工廠的某間外包代工商產品莫名奇妙地貼上 Boston 的名號吧?( Boston 是另一家美國樂器廠商名字,但他們應該沒有賣這種產品)
Alesis compactkit 4 與 Boston(Medeli) DD50 除了顏色外,外觀完全相同按鍵功能也差不多,不過 Alesis 4 個打擊板提供了 70種不同鼓聲模擬,幾乎是後者的一倍(40種)。(後來又找到英國一家 Gear for Music ,它的 DD40也是採用同一個外型模具,但控制晶片則撞 Alesis ,可見大家都很懶連名字都用一樣 )
話說一年多前曾經動念想買一台二手的 chromebook,但網拍市場釋出的價格也要3~4000元( 我的預算不到4位數 XD),當時曾稍微看了一下是否能自行安裝 chrome OS,官方開發者尚未釋出資料,即便有些暗黑版的試驗但看起來蠻麻煩的,只好乖乖地繼續使用 linux mint。
昨天在油管偶然看到「 老電腦別丟掉!安裝 Google 免費作業系統安裝」影片,方知 google 已認證某些筆電設備可以安裝使用 Chrome OS,但就算機子未在認可名單上,也可以直接下載 cloudready zip/bin 檔案,自行制作 USB 開機安裝檔案。( cloudready/neverware 提供的並非是 Chrome OS, 而是 Chromium OS)
我先試著在 linux mint 作業系統上製作開機隨身碟但未能成功,只好回到 windows 作業系統先下載 chrome 瀏覽器並安裝 Chromebook Recovery Utility 附加元件。接下來就按照 neverware 官方教學文,把已下載的 64位元映像檔燒錄到 USB 隨身碟。
所謂的 Chromium OS,就是總個作業系統只有 Chromium 一個真正的應用程式(還有一個類似檔案總管的東東),所有的行為: 看影片聽音樂寫程式打文書試算表,都得在 Chromium 瀏覽器底下進行。我過去很少使用 chrome 瀏覽器,感覺在這套 google 全控式的作業環境下,最好還是使用替代(或註冊全新)帳號密碼為宜。即便在不同的硬碟或電腦,只要用同一個 google 帳號底下登入 Chromium OS ,在 web app stores 啟用安裝的套件就會出現。是的,感覺它的軟體應用程式配置似乎是跟著自己的帳號被儲存在了雲端。
在瀏覽器作業糸統下大部份利用電腦執行的工作,不,全部的活動只能在瀏覧器底下完成。雖說 Chromebook(Chrome OS) 有支援 Linux environment,但是查了一下此 linux 環境是透過“虛擬方式”建立,對硬體本身的規格有一定的條件要求,而我手上這批十五年以上的機款無法成功 Chromdium OS 建立 Linux 環境,只好死了這層心思,專注在瀏覧器面。
自己使用電腦,除了看影片外,大概就是文書筆記和學習電腦程式。比起 google document 完整複雜的文書編輯功能,更喜歡簡潔單純的 markdown 語法。原本在桌機筆電環境習慣用離線的 obsidian,既然現在無法使用 obsidian ,只好改到 hackmd。
至於在程式學習方面,如果是網頁前端(html, css, javascript)本來就在瀏覧器執行,沒什麼大問題。要編寫檔案的話,可直接透過 visual studio code 網頁版(或是 github.dev)或是 codepen.io 。另一個學習的是 python,但筆電無法在 Chromdium OS 安裝,只透過 replit.com 來寫一些簡單的 python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