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rkened underpass

幾週前好不容易把兩年來斷斷續續摸索數位音樂工作站軟體 LMMS 的學習筆記整理出來,方才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到底還有哪些糊里糊塗不明白的地方。

在 LMMS 學習到的是利用節拍編輯器(beat/bassline )來對曲子/旋律的拍子節奏作安排,但關於混音、取樣、合成等等課題自己仍然一無所知,因此打算再利用另一套網友們強力推荐的開源數位音樂工作站軟體: Ardour 來認識數位音樂製作所能所應處理的課題。

在 linux mint 安裝 Ardour 之後,首次打開它的操作介面摸不著任何頭緒,其設計邏輯和 LMMS 大不相同,油管上也沒有一看就懂適合新手入門教學影片。只好回到 Ardour 官網找找教學文件資源。

這份官推的文件還蠻不錯的,作者先鋪陳了一點聲音物理入門,例如 frequency, decibel 看似”耳”熟能詳的字眼,但它們到底在聲波中代表什麼意義?不撿回這點國中物理的常識,那恐怕接下來對聲波的控制操縱就如盲人摸象吧。為此又找了一份基礎物理學教材,復習了:

  1. 頻率(frequency, Hertz) 為每秒聲波振動次數,其次數越多則音調越高(鋼琴C4的頻率約為 261.63 Hz, 而其高八度 C5 頻率則為其二倍 523.68)

  2. 分貝表示聲音大小(和”能量”/功有關)

  3. 聲波形狀則決定了音品音色,無怪乎好和弦在合成器入門影片裏,要花不少時間介紹基本波形。

再回頭認識 Ardour 的操作介面,忽然間明白了 Ardour 的功能設計似乎更像是進階版的 audacity ,使用者滙入聲音或 midi 後再透過一軌或多軌群組的調校與非線性剪輯來錄音編曲作樂。

#daw

上回提到費城 Theodore Presser Co 在 1900 印製發行的鋼琴譜,為這支作品的十二段旋律取名,湊成一個小故事。不過在油管上尋找本支樂曲的示範演奏時,發現好像有另一種版本的命名,例如第一段叫”A Pleasant Morning”,第三段旋律稱為 “On The Green”。猜想作者並未真正給這十二段練習取名,而是後來的樂譜商或彈奏者自己所加上的文字詮釋吧。因未能找到其它命名的完整樂譜版本,故本系列姑且採 Theodore 之命名為彈奏練習時之線索。

學習進度來到了第 4 首旋律,一看樂譜心想:天啊這又是我的罩門——裝飾音的練習。全部 32 小節,無裝飾音只有9 個小節,其它23處裝飾音左右手兼俱連續音有之上升下降黑白鍵都來,就是要讓你練裝飾音練到起飛......

這段 C大調樂曲中,運用到 C和弦, G和弦, G7 (F, G, B, D), D7(C, D, #F, A) 的琶音(arpeggio) 與此四種和弦的變位 (inversions)。從旋律安排來看,第 1 小節~第 8節與第17 ~ 24節(即頁碼 9 第一行第二節算起到第三行止)完全一樣。最後的 8 小節右手部幾乎是單長音沒什麼難點,看起來這段曲子較有變化的該是中間第 25 ~ 16 小節的安排,我把其中自己較不易記住或容易彈錯的地方用紅線圈出來。

本段練習重點: 1. 裝飾音:除了裝飾音外,裝飾主音符之後銜接的音符之間有無連奏記號圓滑線(legato)要求

#Streabbog

繼頭一兩天認真地讀了《LMMS: A Complete Guide to Dance Music Production》,第三天雖繼續照著教科書依樣畫葫蘆卻有些茫無頭緒。

在摸索各式舞曲節拍之際,忽然想起前段時間曾從 Virtual Drumming 下載列印一些基本曲式鼓譜。翻出上述資料按著鼓譜指示,試著在 LMMS bassline 音軌中點錄下 Rock, Dance, Funk 等基本曲式的鼓聲組合節奏。

例如迪斯可的基本鼓譜長這樣: (看懂各式鼓鈸打擊樂器在樂譜表示代號)

Disco 基本由:大鼓、小鼓、Closed HiHat 組成四拍子節奏,轉換到 LMMS bassline 編寫如下

嗯,當自己在長串方格陣點擊安排要下鼓聲的拍子,就會更深刻地體會到所謂電子音樂的準確,任一種鼓聲套件就會必定地出現在所被安排的拍子上如實現身。而真人打擊爵士鼓可能會失準出錯或偶而即興激情一番。

原來我還真無法欣賞喜歡電子舞曲的樂風,還是重拾鋼琴鍵盤古典樂的學習,早早放棄數位音樂製作之夢吧。

#DAW

原自 IMSLP 下載的樂譜掃瞄本有一點點微小的殘缺,故從原出處再下載費城出版商 Theodore Presser Co 印製另一份版本。有趣的是第二套樂譜出版商還將本首作品的十二段旋律分別予以名稱,名字背後帶出了一整個 Lame Princess 跛腳公主的故事(樂譜的第三頁)。

回到練習心得記錄,第一次看到 No.3 當下反應是: 啊慘了,右手部的音符都要以staccato 斷奏方式彈奏。自己對圓滑線(legato)表現不佳,簡直是把 legato 彈成了 staccato,但真的要表現出 staccato 的決斷時,又彈的七零八落支離破碎。

彈過幾遍後,不難察覺這段G大調樂曲的組成元素其實非常單純: 只有 G大調和弦與其五度音 D7 和弦(C, D, #F, A)二種。而左右手的和諧搭配就是在補足這兩個和弦的完整。既然曲子本身旋律很簡單,那麼作者要求的學習重點就是落在 staccato 斷奏技巧 的掌握練習。

#Streabbog

上週重新練「正統的」古典鋼琴練習曲。為了能接觸更多樣曲目與不同作曲家,便參考好和弦老師推薦給成人初級的清單,本週繼續 Streabbog 第 63號作品的第二段旋律。

老師說 Streabbog 在這兩支作品,每一段都有很明確設計目的,訓練學生對於鋼琴技巧、音樂理論與和弦安排等方方面面的知識與技術。因此所謂的學習並不是一看到樂譜就急著埋頭猛練,而是試著去分析曲子的元素、結構以及揣摩作者的動機。

因此在上頭樂譜中的 40個小節 C大調旋律,可以看到前 4行都是 C, G和弦所構建出來的音階,而第5~6 行(第 17~ 24小節)則是加入了小調和弦的編排(我把小調和弦名稱標示在該小節上方,其後的羅馬數字則代表了該和弦在 C大調音程家族中的排名與輩分),讓弦律有不同層次的變化。

但是我比較納悶為何在第23小節作者會便用 D7 和弦(一開始我無法立即判斷右手彈的是哪個和弦,只猜可能是D。再從和弦家族對照表中過濾出兩個最可能的答案: D7/ Dm7。後來看左手彈 F 須需升半個音程,因此推斷它是 D7),若按一般作曲的規律, C大調音程曲式中,通常只有第1音第4音第5音和最後一個音第8會配大調和弦,其餘的 2,3,6,7則多利用小調,一如作者在本段弦律中要讓學生熟練 C 家族大小和弦的搭配。

一兩年前自己對於和弦概念依然是似懂非懂,只覺得要背千百種音程組合很頭痛,但這半年來似乎對黑白鍵盤十二個音程音色有了更系統化的理解(雖然不是對 12種大小調音階都非常了然熟練)。我覺得其中的關鍵應是這本〈The Complete Book of Scales Chords Arpeggios Cadences〉 的加持。

再回歸到這段旋律的學習重點大概是:

  1. 附點音符的節拍掌握
  2. C, G 和弦的熟練(包含不同的變位次序組合)
  3. C家族中的小調和弦(d, e, a)

#Streabbog

週末看了好和弦製作的《學鋼琴完全指南》後,便找了其中推薦給新手的練習曲目 —— Streabbog 第 63, 64號作品樂譜。第63號作品又名︰Twelve very easy and melodious studies for piano。先試彈了第 1 段

從以上二頁共 28小節的安排可以看出,這段 C 大調的曲子,主要就是在練習

  1. C 大調和弦家族主要的和弦組成(I, IV, V => C, F, G) 的反轉變化(inversion)與其琶音(arpeggios)。
  2. 一個完整的 C大調八度音階的爬坡下坡來回指法
  3. 休止符與強弱控制

掌握了作者欲強調的練習重點後,這段曲子練起來蠻算”輕鬆”,整段彈下來並沒覺得有不易攻克的難點,於是就很開心地練習。原來距離我上回記練彈琴記錄日記,已有七個月間隔之久了啊。

#Streabbog

兩年半前記錄自己開始學習 Digital Audio Worksation,原以為這件 任務將自成一個系列,但仍抵不過三分鐘熱度,只完成安裝 Ardour, CakeWalk 後,就因一些軟硬體設定問題自己很快地棄械投降。

這星期又再 n 次重燃熱頭,吸取上回失敗的教訓,判斷自己並不需要學習太複雜的軟體,不如就從 LMMS 回頭溫習相關操作,來了解音樂製作與電腦數位工具之間是怎麼一回事。

十一月底找到這本軟體教學手冊,雖然已是十年前的出版品,但作者音樂製作而非軟體開發的背景,介紹了許多舞曲小常識與三~四十年前類比時代的音樂器材,蠻有趣的。比較觀看網路短片看似一朵花,速食式學習,透過手冊書本則更有動手操作試錯的從容。

學習的第一天晚上,我把照著教科書 ch 3 最入門基礎,在beat/bassline editor 底把一小節四拍子鼓聲組合節奏給作出來,然後聽著這個節奏重覆循環了有半小時(一邊打頑皮鬼電玩遊戲),這才體會到,原來過去聽自己親手敲出來的半成品時間太短,所以連最基本的音符數量時間長度都混混不察。原來 beat/ bassline 這一軌是曲子的節奏,在舞曲製作上其可謂最根本基石,而它的結構就是以一個小節為單位,看看作者要如何安排在這一小節內(若以 BPM 120計 , 則一小節大約有 2秒的時間)運用上音符節拍的數量、用到何種打擊音效,下在哪一拍, 敲擊聲要持續多長的時間。

LMMS 各音軌的拍子小節底下還有一個 piano roll 介面,可以更進一步地控制各音軌的音階、音符長度、調性(pitch)等元素,若嫌滑鼠操作一個一個點手酸或麻煩,則可以利用外接的 midi 直接控制欲彈奏出的音階符號(開啟錄音狀態後, piano roll 介面的 note 就會在方格圖的適當位置上出現。 為此我還特地把廢棄已久的梅花電子琴拿出來作為 input 工具。

重新整理一下自己的工作桌面,利用一片約 110 x 32cm 長型強化玻璃與小姪女留下的實心積木弄出高低兩層,以便在 120 x 80 cm 的桌面空間置放入 49鍵小琴、螢幕、喇叭,看起來至少有點業餘新手搞音樂製作的味道。

#DAW

2014~2015 當時 MOOC 正熱門的時候,出現了好幾個以世界頂尖大學、大師級講師開放課程為號召的網站,如 coursera, edx, futurelearn......等等。當時自己在 edx 註冊就是為 了訂閱 號稱是最夸的哈佛通識課——-沒學過任何程式語言的新手修完這十來週課程後就可以自己寫程式——– Computer Sciences CS50 開放課程。當時自己一陣跟風,回顧過往現在居然找不到任何支字片語的學習記錄,果然是船過水無痕。想來自己當時也只是看看影片並未認真地跟著作完每週作業習題。這種半調子的學習態度,自然是打水漂:好像有學到什麼但其實什麼也沒真正學到。大概就是一直抱持這種佛系心態,讓我這個商科生想自學電腦程式語言,老是會遇上嚴重的卡關撞牆屏頸:在網路上找搬抄程式代碼很容易,但重點自己欠缺最基本的思考解題能力。如何強化這方面的訓練呢?過來人說還是得從基本功下手,而他們最推的還是哈佛 CS50 課程,尤其有助於認識基礎電腦軟體知識與運算優化思考,道聽途說之後地決定再次註冊 CS50 試試。

對於再次重修 CS50 的自己,一開始要做好心理建設: 1) 要相信這門課值得認真地投入學習,即使自己不是哈佛高材生,但凡認真還是會有所收獲。2)CS50 是打基礎的通識課,不要貪心不要求快。3)想清楚自己學程式語言的目的是什麼,就算標準放的很低(打發時間之類的),讓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得到一點達成的確認。

因此為了建立上述良好心態的準備,這回作了以下工作

  1. 除了 CS 50 正規影片外,前一兩週多從 YT、網路上聽聽看看別人談他們上 CS50 的心得,大概就是類似用戶評價的安心感,然後催眠地相信自己也可以。
  2. 利用ticktick 軟體,每一週開始之前給自己訂下功課進度待辦事項,且天天寫大大小小的心得瑣碎記錄。todo list 對我這種輕微的強迫症者還算有不錯的效果。至於每天的學習日記,除了邊上課時隨手手寫在紙本筆記的重點摘要外,隔天清晨會把前一天從 CS50 學到什麼東西,拉拉雜雜地寫成一則日記(markdown 格式)。而寫作業習題時,也會把遇到的問題或想到的解法觀念一併記錄下來。這部份利用電腦作的筆記,每天會整理更新在 github repo ,因此很方便用 visual studio code + git 在不同的設備上追蹤更新。
  3. 訂閱鋰學院的 CS50 中文導讀課程,雖然自己並沒有完整跟上每一週的中文課”陪讀”(例如自認該週的上課內容自己掌握得很足夠了,就不會把時間再花在鋰學院的影片。)

目前上到 week3,以 index 0 起算,該是整整滿三週,進入第四週演算法。目前為止遇上較大的困難,大概就是如何讓自己可以靜下心來想習題作業,每天維持練習寫代碼的習慣。就算手邊沒有筆電桌機沒有紙筆,也可以用用腦袋想題目,特別是如何化繁為簡,再由簡入繁。

希望自己至少撐過 week5 進入到 python 之後再來報告分享心得。

上週入手了一件玩具,花五百多元買入一台二手的簡易桌上型電子鼓。

這兩三年來,多是用電子琴、電鋼琴學習平衡古典式的曲子,對於其它樂器是敬而遠之,怎麼會對鼓架(drum kit, 在台灣似乎譯之為”爵士鼓”)感興趣呢? 原來是之前看了韓劇「機智醫生的生活」就有點心動地想學打鼓(我真是意志薄弱啊)。對真正的鼓架組沒興趣(太佔空間且會吵到他人),一心只想電子鼓,但查了一下二手的入門款電子鼓市場價也要 1 ~2 萬元。後來發現 Yamaha 有一款 All in one compact digital drums DD75 ,感覺這種簡潔式的迷你鼓組好像較適合我這種初學者,但定價 8888 還是買不下手,先找找市場上其它廠牌有無類似的產品,再到網路上碰運氣看能否剛好撿到別人釋出的二手貨,當時覓無合適的物品故此事暫且搹置放手。

上週五偶而再想起這回事,湊巧地發現有一台 Boston DD50 只要 499元(無鼓棒),在下單前先簡單地作點小研究,方知同一款機型似乎貼了好幾家牌子 : Medeli, Sound-X, WHSmith (請見下圖),連電子樂器大廠 Alesis 也有一款 alesis compactkit 4 外觀都一模一樣。我個人猜測,這款機子是致敬模仿 Yamaha 1991年出產 DD 6 的商品,推斷它的上市年代大約是 1990年中葉~ 2000初期。道聽 Medeli 這家公司本來是替 Yamaha, Roland 作代工,後來乾脆掛自己的品牌,在功能差不多的情況下其售價頗具競爭力。所以想來這台機子大概是代工廠的某間外包代工商產品莫名奇妙地貼上 Boston 的名號吧?( Boston 是另一家美國樂器廠商名字,但他們應該沒有賣這種產品)

Alesis compactkit 4 與 Boston(Medeli) DD50 除了顏色外,外觀完全相同按鍵功能也差不多,不過 Alesis 4 個打擊板提供了 70種不同鼓聲模擬,幾乎是後者的一倍(40種)。(後來又找到英國一家 Gear for Music ,它的 DD40也是採用同一個外型模具,但控制晶片則撞 Alesis ,可見大家都很懶連名字都用一樣 )

週末利用機子本身提供了四十五種節奏曲目練習,選好要練的節奏後中間的 LCD 小螢幕會有小黑點打擊指示,就像太鼓達人電玩玩家要及時跟好準確地把棒頭敲到某個板。一開始當然是眼手忙不過,但幾回合下來掌握了某種規律模式後就能慢慢習慣找到韻律樂趣。

據有經驗的鼓手表示,這類型桌上鼓比之正常爵士鼓(電子鼓)鼓間距離過窄,打起來很不舒暢,但對我而言五百多元的買這樣功能陽春電子鼓當玩具還算 OK(學習一些基本曲式的節奏),若是照原價(網路上有商家定價 4500元)要賣給我,我寧可選擇直接上 yamaha DD75(正解: 根本不會買)。DD50 除了只有四片打擊板的限制外,最大的遺憾是無法連接電腦 midi 輸出也沒留踏板介面,毫無擴展性可言。另外,若放置在桌櫃上打擊,則其內建的喇叭品質普普機身小故鼓聲會被桌面共振所干擾,聽起來很不乾淨。解決方法是外接耳機(或喇叭),才比較能聽出不同模擬鼓聲的差異。

#littlethings

話說一年多前曾經動念想買一台二手的 chromebook,但網拍市場釋出的價格也要3~4000元( 我的預算不到4位數 XD),當時曾稍微看了一下是否能自行安裝 chrome OS,官方開發者尚未釋出資料,即便有些暗黑版的試驗但看起來蠻麻煩的,只好乖乖地繼續使用 linux mint。

昨天在油管偶然看到「 老電腦別丟掉!安裝 Google 免費作業系統安裝」影片,方知 google 已認證某些筆電設備可以安裝使用 Chrome OS,但就算機子未在認可名單上,也可以直接下載 cloudready zip/bin 檔案,自行制作 USB 開機安裝檔案。( cloudready/neverware 提供的並非是 Chrome OS, 而是 Chromium OS)

我先試著在 linux mint 作業系統上製作開機隨身碟但未能成功,只好回到 windows 作業系統先下載 chrome 瀏覽器並安裝 Chromebook Recovery Utility 附加元件。接下來就按照 neverware 官方教學文,把已下載的 64位元映像檔燒錄到 USB 隨身碟。

目前服役中的筆電都是 lenovo thinkpad 系列,硬體驅動程式一樣故方便隨意抽換 sata 硬碟,手上有好幾顆閒置的 2.5” 硬碟(居然還沒換成 SSD)拿其中一顆來試。利用 USB 隨身碟初次開機速度飛快,只是簡單地問使用者語言、網路偏好、google 帳號密碼,即可體驗使用 Chromium 作業系統©。不過這時候只能算是隨身碟 Live CD 開機狀態,還未把 OS 裝入硬碟。可透過右下角的設定鍵來進行正式安裝。

所謂的 Chromium OS,就是總個作業系統只有 Chromium 一個真正的應用程式(還有一個類似檔案總管的東東),所有的行為: 看影片聽音樂寫程式打文書試算表,都得在 Chromium 瀏覽器底下進行。我過去很少使用 chrome 瀏覽器,感覺在這套 google 全控式的作業環境下,最好還是使用替代(或註冊全新)帳號密碼為宜。即便在不同的硬碟或電腦,只要用同一個 google 帳號底下登入 Chromium OS ,在 web app stores 啟用安裝的套件就會出現。是的,感覺它的軟體應用程式配置似乎是跟著自己的帳號被儲存在了雲端。

在瀏覽器作業糸統下大部份利用電腦執行的工作,不,全部的活動只能在瀏覧器底下完成。雖說 Chromebook(Chrome OS) 有支援 Linux environment,但是查了一下此 linux 環境是透過“虛擬方式”建立,對硬體本身的規格有一定的條件要求,而我手上這批十五年以上的機款無法成功 Chromdium OS 建立 Linux 環境,只好死了這層心思,專注在瀏覧器面。

自己使用電腦,除了看影片外,大概就是文書筆記和學習電腦程式。比起 google document 完整複雜的文書編輯功能,更喜歡簡潔單純的 markdown 語法。原本在桌機筆電環境習慣用離線的 obsidian,既然現在無法使用 obsidian ,只好改到 hackmd。

至於在程式學習方面,如果是網頁前端(html, css, javascript)本來就在瀏覧器執行,沒什麼大問題。要編寫檔案的話,可直接透過 visual studio code 網頁版(或是 github.dev)或是 codepen.io 。另一個學習的是 python,但筆電無法在 Chromdium OS 安裝,只透過 replit.com 來寫一些簡單的 python 檔案。

看看別人專業的開發者體驗筆記: 用 Chromebook 寫程式的心得

查了一下,目前 Chromium OS 貎似只能裝在 AMD/Intel 的處理器,雖然也看到有人成功地安裝在樹莓派 4,畢竟 Raspbery 3/ 4 的處理器架構是 64位元,至於樹莓派 2 或香橙派 PC 就別自找麻煩了。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