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W 學習系列: Audacity
話說前一陣子學習 Ardour 操作,有感它在操作、編輯聲音檔案的概念與安排機制比較接近 Audacity,於是又回頭重新練習 Audacity。大約 20年前自己玩影音編輯軟體時,就是利用 Audacity 來做聲音檔案的簡單混合、修飾,當然那年頭的 youtuber/ podcast 還沒成熟的商業模式支橕,我所使用的硬體也不過是最陽春的麥克風、DV/DC 攝影機。
因此我對於 audacity 的印象仍停留在: 可以錄音、可以處理聲音檔案(wav, midi, mp3 等格式),透過內建或增加外掛效果對音軌作非線性編輯剪接。例如要製作 podcast 可以在人聲之外加入進轉退場效果或背景音樂,或是單純對錄制的人聲作點去噪、提高音量的強化。
隨著”自媒體”的興起,過去只有發燒友討論的錄音器材慢慢打開更廣更友善的市場門路。一般人除了基本的電腦與必要軟體外,大概只要花 1~2萬元預算就可以營造一個陽春簡單的錄音環境(麥克風+錄音介面+監聽耳機或喇叭)。
我個人的興趣倒不在製作影片、podcast,玩聲音編輯軟體最主要的需求大概是: 樂器彈奏錄音(頻率高一點但使用時間1年約 10~20個小時左右吧)、學習作曲或編曲(頻率非常之低,大概十年10分鐘?) 。況且若要利用 audacity 作為錄音軟體,似乎得再買一台錄音介面與麥克風來收樂器類比的聲訊後轉化成電流形式才方便進行數位後製,感覺整個成本效益無法對襯。
後來看到有人說 audacity 已經可以直接支援外接的 midi 裝置聲音取錄製,研究一下其作法是在偏好底下選擇midi devices。但在 linux mint 似乎找不到任何來自 USB 的 midi 裝置,忽然靈機一動想到是否可仿效 rosegarden 利用 Qsynth ( 圖像介面的FluidSynth) 來控制管理 midi /audio 輸入輸出。
透過上述方法雖然可以讓 audacity 直接錄製外部 midi 訊號,但錄下來的音色卻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