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rkened underpass

週末看了好和弦製作的《學鋼琴完全指南》後,便找了其中推薦給新手的練習曲目 —— Streabbog 第 63, 64號作品樂譜。第63號作品又名︰Twelve very easy and melodious studies for piano。先試彈了第 1 段

從以上二頁共 28小節的安排可以看出,這段 C 大調的曲子,主要就是在練習

  1. C 大調和弦家族主要的和弦組成(I, IV, V => C, F, G) 的反轉變化(inversion)與其琶音(arpeggios)。
  2. 一個完整的 C大調八度音階的爬坡下坡來回指法
  3. 休止符與強弱控制

掌握了作者欲強調的練習重點後,這段曲子練起來蠻算”輕鬆”,整段彈下來並沒覺得有不易攻克的難點,於是就很開心地練習。原來距離我上回記練彈琴記錄日記,已有七個月間隔之久了啊。

#Streabbog

兩年半前記錄自己開始學習 Digital Audio Worksation,原以為這件 任務將自成一個系列,但仍抵不過三分鐘熱度,只完成安裝 Ardour, CakeWalk 後,就因一些軟硬體設定問題自己很快地棄械投降。

這星期又再 n 次重燃熱頭,吸取上回失敗的教訓,判斷自己並不需要學習太複雜的軟體,不如就從 LMMS 回頭溫習相關操作,來了解音樂製作與電腦數位工具之間是怎麼一回事。

十一月底找到這本軟體教學手冊,雖然已是十年前的出版品,但作者音樂製作而非軟體開發的背景,介紹了許多舞曲小常識與三~四十年前類比時代的音樂器材,蠻有趣的。比較觀看網路短片看似一朵花,速食式學習,透過手冊書本則更有動手操作試錯的從容。

學習的第一天晚上,我把照著教科書 ch 3 最入門基礎,在beat/bassline editor 底把一小節四拍子鼓聲組合節奏給作出來,然後聽著這個節奏重覆循環了有半小時(一邊打頑皮鬼電玩遊戲),這才體會到,原來過去聽自己親手敲出來的半成品時間太短,所以連最基本的音符數量時間長度都混混不察。原來 beat/ bassline 這一軌是曲子的節奏,在舞曲製作上其可謂最根本基石,而它的結構就是以一個小節為單位,看看作者要如何安排在這一小節內(若以 BPM 120計 , 則一小節大約有 2秒的時間)運用上音符節拍的數量、用到何種打擊音效,下在哪一拍, 敲擊聲要持續多長的時間。

LMMS 各音軌的拍子小節底下還有一個 piano roll 介面,可以更進一步地控制各音軌的音階、音符長度、調性(pitch)等元素,若嫌滑鼠操作一個一個點手酸或麻煩,則可以利用外接的 midi 直接控制欲彈奏出的音階符號(開啟錄音狀態後, piano roll 介面的 note 就會在方格圖的適當位置上出現。 為此我還特地把廢棄已久的梅花電子琴拿出來作為 input 工具。

重新整理一下自己的工作桌面,利用一片約 110 x 32cm 長型強化玻璃與小姪女留下的實心積木弄出高低兩層,以便在 120 x 80 cm 的桌面空間置放入 49鍵小琴、螢幕、喇叭,看起來至少有點業餘新手搞音樂製作的味道。

#DAW

2014~2015 當時 MOOC 正熱門的時候,出現了好幾個以世界頂尖大學、大師級講師開放課程為號召的網站,如 coursera, edx, futurelearn......等等。當時自己在 edx 註冊就是為 了訂閱 號稱是最夸的哈佛通識課——-沒學過任何程式語言的新手修完這十來週課程後就可以自己寫程式——– Computer Sciences CS50 開放課程。當時自己一陣跟風,回顧過往現在居然找不到任何支字片語的學習記錄,果然是船過水無痕。想來自己當時也只是看看影片並未認真地跟著作完每週作業習題。這種半調子的學習態度,自然是打水漂:好像有學到什麼但其實什麼也沒真正學到。大概就是一直抱持這種佛系心態,讓我這個商科生想自學電腦程式語言,老是會遇上嚴重的卡關撞牆屏頸:在網路上找搬抄程式代碼很容易,但重點自己欠缺最基本的思考解題能力。如何強化這方面的訓練呢?過來人說還是得從基本功下手,而他們最推的還是哈佛 CS50 課程,尤其有助於認識基礎電腦軟體知識與運算優化思考,道聽途說之後地決定再次註冊 CS50 試試。

對於再次重修 CS50 的自己,一開始要做好心理建設: 1) 要相信這門課值得認真地投入學習,即使自己不是哈佛高材生,但凡認真還是會有所收獲。2)CS50 是打基礎的通識課,不要貪心不要求快。3)想清楚自己學程式語言的目的是什麼,就算標準放的很低(打發時間之類的),讓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得到一點達成的確認。

因此為了建立上述良好心態的準備,這回作了以下工作

  1. 除了 CS 50 正規影片外,前一兩週多從 YT、網路上聽聽看看別人談他們上 CS50 的心得,大概就是類似用戶評價的安心感,然後催眠地相信自己也可以。
  2. 利用ticktick 軟體,每一週開始之前給自己訂下功課進度待辦事項,且天天寫大大小小的心得瑣碎記錄。todo list 對我這種輕微的強迫症者還算有不錯的效果。至於每天的學習日記,除了邊上課時隨手手寫在紙本筆記的重點摘要外,隔天清晨會把前一天從 CS50 學到什麼東西,拉拉雜雜地寫成一則日記(markdown 格式)。而寫作業習題時,也會把遇到的問題或想到的解法觀念一併記錄下來。這部份利用電腦作的筆記,每天會整理更新在 github repo ,因此很方便用 visual studio code + git 在不同的設備上追蹤更新。
  3. 訂閱鋰學院的 CS50 中文導讀課程,雖然自己並沒有完整跟上每一週的中文課”陪讀”(例如自認該週的上課內容自己掌握得很足夠了,就不會把時間再花在鋰學院的影片。)

目前上到 week3,以 index 0 起算,該是整整滿三週,進入第四週演算法。目前為止遇上較大的困難,大概就是如何讓自己可以靜下心來想習題作業,每天維持練習寫代碼的習慣。就算手邊沒有筆電桌機沒有紙筆,也可以用用腦袋想題目,特別是如何化繁為簡,再由簡入繁。

希望自己至少撐過 week5 進入到 python 之後再來報告分享心得。

上週入手了一件玩具,花五百多元買入一台二手的簡易桌上型電子鼓。

這兩三年來,多是用電子琴、電鋼琴學習平衡古典式的曲子,對於其它樂器是敬而遠之,怎麼會對鼓架(drum kit, 在台灣似乎譯之為”爵士鼓”)感興趣呢? 原來是之前看了韓劇「機智醫生的生活」就有點心動地想學打鼓(我真是意志薄弱啊)。對真正的鼓架組沒興趣(太佔空間且會吵到他人),一心只想電子鼓,但查了一下二手的入門款電子鼓市場價也要 1 ~2 萬元。後來發現 Yamaha 有一款 All in one compact digital drums DD75 ,感覺這種簡潔式的迷你鼓組好像較適合我這種初學者,但定價 8888 還是買不下手,先找找市場上其它廠牌有無類似的產品,再到網路上碰運氣看能否剛好撿到別人釋出的二手貨,當時覓無合適的物品故此事暫且搹置放手。

上週五偶而再想起這回事,湊巧地發現有一台 Boston DD50 只要 499元(無鼓棒),在下單前先簡單地作點小研究,方知同一款機型似乎貼了好幾家牌子 : Medeli, Sound-X, WHSmith (請見下圖),連電子樂器大廠 Alesis 也有一款 alesis compactkit 4 外觀都一模一樣。我個人猜測,這款機子是致敬模仿 Yamaha 1991年出產 DD 6 的商品,推斷它的上市年代大約是 1990年中葉~ 2000初期。道聽 Medeli 這家公司本來是替 Yamaha, Roland 作代工,後來乾脆掛自己的品牌,在功能差不多的情況下其售價頗具競爭力。所以想來這台機子大概是代工廠的某間外包代工商產品莫名奇妙地貼上 Boston 的名號吧?( Boston 是另一家美國樂器廠商名字,但他們應該沒有賣這種產品)

Alesis compactkit 4 與 Boston(Medeli) DD50 除了顏色外,外觀完全相同按鍵功能也差不多,不過 Alesis 4 個打擊板提供了 70種不同鼓聲模擬,幾乎是後者的一倍(40種)。(後來又找到英國一家 Gear for Music ,它的 DD40也是採用同一個外型模具,但控制晶片則撞 Alesis ,可見大家都很懶連名字都用一樣 )

週末利用機子本身提供了四十五種節奏曲目練習,選好要練的節奏後中間的 LCD 小螢幕會有小黑點打擊指示,就像太鼓達人電玩玩家要及時跟好準確地把棒頭敲到某個板。一開始當然是眼手忙不過,但幾回合下來掌握了某種規律模式後就能慢慢習慣找到韻律樂趣。

據有經驗的鼓手表示,這類型桌上鼓比之正常爵士鼓(電子鼓)鼓間距離過窄,打起來很不舒暢,但對我而言五百多元的買這樣功能陽春電子鼓當玩具還算 OK(學習一些基本曲式的節奏),若是照原價(網路上有商家定價 4500元)要賣給我,我寧可選擇直接上 yamaha DD75(正解: 根本不會買)。DD50 除了只有四片打擊板的限制外,最大的遺憾是無法連接電腦 midi 輸出也沒留踏板介面,毫無擴展性可言。另外,若放置在桌櫃上打擊,則其內建的喇叭品質普普機身小故鼓聲會被桌面共振所干擾,聽起來很不乾淨。解決方法是外接耳機(或喇叭),才比較能聽出不同模擬鼓聲的差異。

#littlethings

話說一年多前曾經動念想買一台二手的 chromebook,但網拍市場釋出的價格也要3~4000元( 我的預算不到4位數 XD),當時曾稍微看了一下是否能自行安裝 chrome OS,官方開發者尚未釋出資料,即便有些暗黑版的試驗但看起來蠻麻煩的,只好乖乖地繼續使用 linux mint。

昨天在油管偶然看到「 老電腦別丟掉!安裝 Google 免費作業系統安裝」影片,方知 google 已認證某些筆電設備可以安裝使用 Chrome OS,但就算機子未在認可名單上,也可以直接下載 cloudready zip/bin 檔案,自行制作 USB 開機安裝檔案。( cloudready/neverware 提供的並非是 Chrome OS, 而是 Chromium OS)

我先試著在 linux mint 作業系統上製作開機隨身碟但未能成功,只好回到 windows 作業系統先下載 chrome 瀏覽器並安裝 Chromebook Recovery Utility 附加元件。接下來就按照 neverware 官方教學文,把已下載的 64位元映像檔燒錄到 USB 隨身碟。

目前服役中的筆電都是 lenovo thinkpad 系列,硬體驅動程式一樣故方便隨意抽換 sata 硬碟,手上有好幾顆閒置的 2.5” 硬碟(居然還沒換成 SSD)拿其中一顆來試。利用 USB 隨身碟初次開機速度飛快,只是簡單地問使用者語言、網路偏好、google 帳號密碼,即可體驗使用 Chromium 作業系統©。不過這時候只能算是隨身碟 Live CD 開機狀態,還未把 OS 裝入硬碟。可透過右下角的設定鍵來進行正式安裝。

所謂的 Chromium OS,就是總個作業系統只有 Chromium 一個真正的應用程式(還有一個類似檔案總管的東東),所有的行為: 看影片聽音樂寫程式打文書試算表,都得在 Chromium 瀏覽器底下進行。我過去很少使用 chrome 瀏覽器,感覺在這套 google 全控式的作業環境下,最好還是使用替代(或註冊全新)帳號密碼為宜。即便在不同的硬碟或電腦,只要用同一個 google 帳號底下登入 Chromium OS ,在 web app stores 啟用安裝的套件就會出現。是的,感覺它的軟體應用程式配置似乎是跟著自己的帳號被儲存在了雲端。

在瀏覽器作業糸統下大部份利用電腦執行的工作,不,全部的活動只能在瀏覧器底下完成。雖說 Chromebook(Chrome OS) 有支援 Linux environment,但是查了一下此 linux 環境是透過“虛擬方式”建立,對硬體本身的規格有一定的條件要求,而我手上這批十五年以上的機款無法成功 Chromdium OS 建立 Linux 環境,只好死了這層心思,專注在瀏覧器面。

自己使用電腦,除了看影片外,大概就是文書筆記和學習電腦程式。比起 google document 完整複雜的文書編輯功能,更喜歡簡潔單純的 markdown 語法。原本在桌機筆電環境習慣用離線的 obsidian,既然現在無法使用 obsidian ,只好改到 hackmd。

至於在程式學習方面,如果是網頁前端(html, css, javascript)本來就在瀏覧器執行,沒什麼大問題。要編寫檔案的話,可直接透過 visual studio code 網頁版(或是 github.dev)或是 codepen.io 。另一個學習的是 python,但筆電無法在 Chromdium OS 安裝,只透過 replit.com 來寫一些簡單的 python 檔案。

看看別人專業的開發者體驗筆記: 用 Chromebook 寫程式的心得

查了一下,目前 Chromium OS 貎似只能裝在 AMD/Intel 的處理器,雖然也看到有人成功地安裝在樹莓派 4,畢竟 Raspbery 3/ 4 的處理器架構是 64位元,至於樹莓派 2 或香橙派 PC 就別自找麻煩了。

#google

五月底買了一台 43吋的 Android TV 給家母作為遲到的孝親季節禮物。

兩三年前退訂了第四台有線電視之後,家母就依賴著智慧型手機上的 youtube 觀看影音節目。後來送了一台 10.2” ipad 7th Generation 給她,原以為大尺寸螢幕享受更佳的觀看效果,但她又嫌棄拿著平板電腦久了手臂酸痛,因此 ipad 鮮少使用。

這回她主動說想要一台電視,於是我開始作功課。不查不知道,原來現在的”電視”不僅尺寸越作越大價格越來越便宜,而且還有加上處理器作為類電腦功能的作業系統。但嚴格來講,這類 Android TV 只能算是一片液晶面板加上一台 ARM CPU 處理器搭載安卓作業系統的單板機電腦,或說是一台螢幕尺寸大到 65~32 吋但無法觸控也不能撥接電話的大型智慧型手機。因此這類的”連網液晶顥示器”並不能算是真正的電視機,其本身無收訊功能沒電纜線接孔(MCX)輸入端,無法看無線電波發射的數位電視頻道。

家母一直跟我強調,她要一台可以看台視中視華視等老三台的電視機,換句話說,我得找一台有內鍵數位電視視訊盒功能(有外接電纜線接孔)的電視,但我覺得她真正會看老三台需求量很低,因此忽視此條要求,在一陣性價比簡單研究以及家中擺放位置距離尺寸後,決定挑選 AOC 43吋的連網液晶顥示器。

下訂第二天,商品就由貨運公司送到。安裝與設定則完全得靠消費者自己來,原來台灣早已進入了技術勞動力高價的時代,所幸不僅安裝設定非常容易,其機身重量(5KG左右)也可以一人輕鬆地從樓梯抬上抬下搬運。

家中有訂閱中華電信 MOD,原想利用其多螢幕方案來收看老三台的頻道,但 android TV 的 google store 找不到此款應用,後來在桌機電腦網頁版上測試方知該多螢幕方案幾乎不再提供電視頻道直播的分享只剩 VOD (Videos by demand),其實就和 KKTV/ Line TV /Netflix 差不多的意思。LiTV/ 四季影視雖可看有線電視頻道,但其月租費(200元左右)所看到的台灣節目內容品質根本不值得,就隨便替她安裝個應用程式(4gTV),若要看電視頻道前得先忍受三十秒的廣告。

Android TV 入手後,才知道 google chromecast 第四代(或是小米電視棒),其實差不多就是可以把濟液晶顯示器/ 電視(須有 hdmi 接口)變身為 android TV 功能。

#android

本材料下載處

這份指南書的章節結構安排如下:

從第一部先談清楚之所採用 LME 方式之目的、所立基之價值與原則,以釐清組織對於 LME 之認知、定位與態度。在前述的框架之下,組織相信透過學習、測量、評價結合的過程,其本身所代表的信念與價值取向

文件第二部份則拉回到 LME 在運用上的指引,又可粗分四個面向分別為: 1) 三種層次的成果: 由向下而上為基礎的組織層級到中堅的社會系統層級至最上層以”人”為核心所能產生的成果等三大層次其各有不同重視的指引要素。例如在人的環節中就會強調需注意性別、女性、權力決策方面的問題。 2) LEC 進行的觀測儀表板(dashboard): 從前述三大層次中選出重要關鍵的10~15個分組指標,分項指標或有各自的時程區間(短中長),依此訂定合適的里程基數(milestones)來記錄目標進展 3) 評估成效: 評估為 LEM 的核心要素,因為不只看重指標數據還必須留意”公平”與否、知識分享等課題 4) 回饋檢討: 亦為 LEM 的重要組成,尤其是來自計畫受惠者、受影響群體、服務對象的反饋

#reading

原文出處與報告下載

本主題系列座談與線上研討錄影

名詞與其定義釐清,何謂”data stewardship” ? >

良好的數據管理模式可由以下三類法律架構: Data trusts / data cooperatives / corporate and contractual mechanisms 作進一步探討,以求達成理想的值得信任、有擔當負責運用的數據管理模式 (data stewardship)

1. data trusts

上圖表現了 data trust 管理機制運作,原本我以為 “trust” 代表的是”信任” 但看了這張圖後才理解原來 data trust 意謂著一種信託方式,將個人的數據資料委任給某一受託者(單位)代理對資料使用者(公司企業、政府或研究機構)的交涉與監督。 因為不太懂信託在法律上的效果與運作方式,查了一下本國《信託法》,台灣在1995年制定了信託法,好像後來又加入了公益信託,國內有些環保團體就是在提倡透過公益信託的資金募籌來保護代管某些土地山林湖泊...(詳情不太清楚) 但感覺在討論個人資料的法律架構時,已經逃不過須有一個”中間人”的角色(即 歐盟個人資料保護規則 GDPR 裏當的資料操作控制者 controller),而借用羅馬帝國時代即有的信託法律概念與行之已久的實務操作,似乎也不錯。當然實物實體財產的信託處分代管還是與數位電子化的數據資料有所差異,信託管理如何地彌平、順應其間的差異,如何做出調整,也將是此套法律機制要思考的地方

2. aata cooperatives

合作社型態的資料管理使用 沒想到看完信託法之後,又得要查查台灣的合作社法規

(感覺上述二種模式都可試著作某種新興社會企業,就是自己來創個業啦.....純粹想太多XDXD)

3. corporate and contractual mechanisms

#reading

報告下載處 Listening to founders: Designing approaches for investing in social tech

此報告由 Social Tech Fund 先贊助,或曰從上方官網推測 STF 的宗旨在於提供更為公平的基金資源機會去資助能帶來解決處理社會問題, 提出創新方案的科技手段。之所以會想翻翻這份報告,是讀了 Alix Dunn 電子報 Relay 部份主題中對於此類社會新創科技的批判反省之音後,想知道這之間的現實與意識落差有多少。

報告寫作的採訪對象是社會新創企業,收集他們在資金取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尤其是來自投資方的意見(ex 看重利潤回報比例, 不重視”社會新創企業”所訴求的社會影響效果)。

心得感想:如果假設”社會”新創企業以科技為手段來推動切入某種社會改變值得支持投資,此前提不變,本報告或可翻翻看看這些 ventures 吐什麼苦水以及有什麼應變的呼籲。但如果前述條件都得再三評估(科技導向、運作導向、只有片面思考未能全面應變潛在負作用....) 那麼”社會”新創企業即使募資滿滿,恐怕也未必能如初衷使命地達成其願想的社會目標。

#reading

話說兩週前買了一台二手電腦螢幕,順勢把多年來未好好利用的樹莓派電腦再拿出來玩。這回除了更新樹莓派官方作業系統(32位元 Raspberry Pi OS with desktop)外,方知可以安裝 recalbox—來玩古老的電子遊戲。 於是週末在家就很開心地在 40~50” 的電視顥示器玩一些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所沈迷過的經典電玩( pacman, x-rally, terist, crush roller...,果然我愛的遊戲都非常老派 XDXD),頓時這台低效雞肋的樹苺二代又翻身找到它新的使命,讓我忍不住動念想再買一台新款的樹苺派(雖然於我這些機子大多數時間都是派不上用場)。

樹莓派目前主推的產品是第四代,它的價格已遠比當年35元美金的低廉定位高出數倍,我在 RS 網站找到的價格(4代 8G)約 2300元台幣,而台灣各家代理或水貨業者價格則被抬到 6~8000 元,若以此等價位,已經可以買到運算效能強上許多的二手筆電/桌機,一時的購物衝動瞬間澆熄。

後來靈光一閃想起當年樹莓派問市後捲起熱波,中國那邊出現了一堆山寨版的兄弟姊妹,回頭找找立即出現香橙派、香蕉派、荔枝派、奈米派......等資訊,而這堆山寨單板機中大概只剩下香澄派還可以買到當年過剩未清的存貨。於是我立馬花了 800 元買了一款 orange pi pc 套餐,除了主機另附: 電源線(4.0/1.7mm DC 圓型接頭)、 8G TF card(已預載 armbian )、USB 無線網卡、USB 藍牙發射器、塑膠外殼、散熱片、小風扇。

收到的組件散裝如下:

組裝後的完成品

開機進入 armbian

與樹莓派 2B 比一比(外觀)

簡單的使用心得

Orange Pi PC 2016年左右上市,使用的 CPU 是全志(Allwinner) H3 A7 1.6 GHZ,從數字看來其效能比樹莓派 2代B型(A7 900 MHZ)好。 直觀體驗上,其開機速度的確比樹莓派二代快,打開瀏覽器 chromium 執行起來也比較滑順,樹莓派二代就有明顯的卡頓感。

在 armbian 系統中僅預載了 geany 這套文字編輯開發軟體,還在研究如何在 armbian 安裝軟體。

也可以在這款小電腦上安裝Retrorange,立馬化身成為電子遊戲模擬器。

從網路上看來的用戶評價,若是嚴肅重度的單板電腦使用者,最好還是買樹莓派,其開發、創客社群活躍,資源最為豐富。至於其它山寨版就得看人品,orange pi 即使其性價比高,但常常也會踩雷,例如就有人垢病它的廉價網卡晶片不穩定等問題。

不過我只是一名為了嚐鮮的 linux 學習者,多一台樹莓派或香橙派在手邊,大概可以省去要在同一台筆電灌多重作業系統或抽換硬碟的麻煩,但老實說上班時間可以明目玩 linux 的時間也不多啦.....

#littleth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