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3日
構想源起 :連署、請願、動員(實體與網路)為社會運動經常使用的戰術(tactics),數位年代裏,網際網路應是提供社運團體更便利的工具媒介,但在台灣始終欠缺一個簡單好用站點為各種社會團體提供資訊的交流與行動聲援團結。
過去曾有「台灣社會連署平台」(以下省略三千字).....,現今 NGOs 則常運用 google forms/ civicrm/facebook 作為連署、報名、動員工具。雖然前項工具能解決個別組織當下需求,但行動訊息散落各地,似乎欠缺一個橫向滙集縱向累積的園地。
操作方法 : 張貼者填寫 google form 後,即自動將社運活動訊息(尤其是很難記的 google form url ), 收錄發佈在 www.twngo.org
內容 :請願連署、活動招生、事求人志工招募.....
網站樣式
技術工具 : domain name + google site (or others static pages) + google sheet /forms + google app script + awesome-table
成本費用 :domain name / 每週五小時維護人力/ (長期 GCP/ AWS租用)
短期待辦事項
1. 設定 google forms/sheet 儲存格的功能資料轉換
2. 網站介面優化
長期須克服的難題
1. awesome table 速度慢、必須作轉移的準備
2. 乏人問津,不知為何而戰
# twngo
2020年8月11日
原本只是放在 notion 的個人讀書隨手亂記,為了彌補多日在寫日記的懶散,就轉手把它貼在這裏好了。
這本報告的贊助支持者是”Rosa-Luxemburg-Stiftung”,她們在自我介紹時完全不避諱自身左派社會主義,所以當然耳此報告所持的觀點就是那種讓我有點熟悉又陌生的青年血氣論點。
Digital trade rules: a desastrous new constitution for the global economy, by and for big tech 報告標題的 “rules” 指的是跨國大企業(網路產業)所欲影響、製定有利於他們自身的商業規則。
第一章帶我們回顧了 WTO 為背景的國際貿易談判,尤其是 2010之後以電子商務為主的服務業協議等多邊貿易協定的進程,算是不錯的背景資料整理(雖然很明顯的是佔在第三左派的批評立場)。自己草草翻過全部 89 頁後,覺得可能第一章可能是報告裏(對我而言)最有價值的部份,因為其它部份主觀的立場太明顯,或是未有獨創之見。
第二三章則繼續控訴大型跨國科技企業透過監控資本主義對於言論自由、隱私權以及勞動者工人權利的侵蝕。這些威脅繼續跨大到對全球發展的公平性以及一國稅賦、社會服務政策的影響。
不過其提出的另類解方立即跳到”DATA as public goods” 之建議有點令我措手不及。有機會再多留意所謂的稅賦政策與資料公共化在全球電子商務中的角色吧。
# reading
2020年7月29日
前兩天花了一點時間精力研究如何利用 Coda 來整理個人的讀書筆記資料表,但無意中發現自己目前使用的免費版方案,其容許的資料筆數有所限制。這立即讓我開始卻步(是有這麼認真,超過1000筆的資料嘛)。
再者,動了搬家念頭後,卻無法在 coda 現有的操作介面底下找到任何滙出資料的按鈕,這樣事情可就大條了。於是在上船離岸未遠為時仍早之前,再次展開蝸牛搬家行動,改投入 notion 懷抱。(尤其知道 notion 在今年六月份已移除個人用免費版 pages/ blocks 1000個的使用上限!!!)
這回在搬家之前,先反省整理自己的閱讀習慣與工具使用流程,以下圖為日常主流的模式,各事件(藍色方框)發生的媒介都是在個人筆電的瀏覽器上,綠色則代表所使用的軟體工具。至於紙本或平板電腦的閱讀使用流程似乎需要再仔細想想,另圖呈現。
在 notion 使用的讀書模版也是依官方樣式版進行欄位微調,目前設了 12個欄位,以便在查找回顧時可以想起閱讀文章的一二事。至於嚼過的東西如何能真正轉化成下一步實踐動力本錢的知識,過去從來沒認真想過這件事,或許透過此機會能夠逼迫自己去思考、因應目前的困境。
# notion # notetaking
2020年7月28日
昨天研究了一下如何利用別人提供的 coda 文件模版,將之微調修改成自己的讀書筆記 ,然後再對照一下別人在 notion.so 的類似操作,有感於在 coda 若僅以表格(table) 中的基本成員—儲存格(cell) 作為文字編輯器的輸入起點,則目前 coda 的儲存格似乎就是少了那麼一點東西。於是決定在 “Take Note Here”底下另開一份獨立 pages 、以存放內容較長且需要各式圖表/功能支援的讀書筆記,等寫完長長的筆記後,再以 url link 為 pages/cell 建立聯結,方便日後索引。後面這道手續似乎在 notion 提供的 reading list 模版裏,就直接把表格中的每一列資料視為一篇獨立的 pages
老實說,為了摸清 coda/ notion 功能,這兩天才逼自己認真清壓艙文件、作點讀書筆記 XD。
# coda # notetaking
2020年7月27日
之前曾參考別人如何使用 notion.io 作讀書筆記(文章一 我如何利用 Notion寫閱讀筆記 ;文章二利用 Notion 打造全方位閱讀系統 ),上週五借用了其中一位的 notion 模板試著來整理自己的閱讀筆記,感覺似乎還不賴。但因目前 notion 尚未支援自動化服務整合(integromat/MS Flow,IFTTT 有支援哦),因此先打消了利用它來作私人閱讀筆記的念頭,轉而投入 coda 懷抱。
使用的文件模版是: https://coda.io/@gil-goldshlager/personal-reading-list 它主要由新增表列記錄( 2020 reading)、表格觀看模式(Browse your books)、放大儲存格(Take note here) 作為首頁的快速連接鍵。
Coda 文件與試算表的整合度非常栔合,說穿了它不過是插入了一份試算表,但卻讓試算表能夠以不同的觀看模式或某個欄位(儲存格),便於使用者依需求予以放大突顯。例如我個人蠻喜歡此模板中把讀書筆記給突顯出來,但其實所謂的閱讀筆記不過是以文字為內容格式的某一個儲存格(cell),如果在 excel /google sheet 的儲存格裏放入太多文字,很可能會影響該分工作表的版面格式,且儲存格基本上不支援文字格式編輯,但這些缺點到了 coda 都可以輕鬆克服。(可惜它的文字編輯尚無支援圖片顯示)
本來想,利用 integromat 來整合 coda + google sheet 的更新自動化,省去重複輸入的麻煩,但目前先讓自己多多熟悉 coda doc 吧。
# coda # notetaking
July 25, 2020
這週賣出了用作 DAW 輸入工具的 Casio CT660 ,“只好”再次把 49鍵的梅花電子琴 拿出來。這台老古董取樣的樂器音色、琴鍵尺寸、音域範圍在今天看來大概是藍光DVD 看待 VHS/Beta 錄影帶的對比水準。現在還保留著它唯一的理由就是具有 midi out 接口,至少還可以用來電腦 input 工具,但之前一直為它midi 接觸不良時好時壞而頭痛。因此在重新啟用之前,決定看看自己能否修理改善此問題。
在油管看過一支影片 ,分享了拆解清理手提電子琴的過程記錄。於是在弄壞了也不覺可惜的心態下,第 n 次鬆開琴背蓋的八七顆螺絲來好好觀察電子琴內部基本構造。打開琴後蓋,即可看到內部是由兩片電路板、琴鍵、喇叭等組合而成。在下圖中看不到喇叭則是因打算把它單純地作為連接電腦 DAW Input 使用,乾脆把左右喇叭拆掉減去其發聲功能,以免干擾透過電腦接喇叭發出的聲音。
再仔細觀察一下電路板,下方長方型這塊是接電子琴正面上方各式樂器音效、旋律、音量電源等控制按鈕。而正方型電路版則應是電子琴的大腦心臟,其上有功放、電容接線端子、電源音源接頭等電子元件,琴鍵與長方型電路板都是再透過電線接到這裏來接收與傳送應發出什麼樣的聲響音色。令我苦惱的 midi 接口問題,也是位於此塊板子上。雖然 midi 接口器與電路板的電銲腳位還算牢固,但前方略有鬆動,估計可能就是造成接觸不良的原因,隨便找了萬能膠把它黏起來固定。把琴鍵與電路板放回原位鎖好後,裝上後琴蓋,鎖好螺絲收工。
# keyboards
2020年7月22日
既然開始用 google sheet 記錄重要的生活作息與習慣追蹤,其中有一些瑣碎但暦行性的記錄似乎可以利用自動化工具(如 IFTTT/ MS Powermate/ integromat/ zapier...) 來代為自動更新,所以就研究了一下這幾個自己常用網路觸發工具如何與 google sheet 串接。目前主要的需求是:當更新私人網誌發佈新文章後,利用自動化工具把此筆記錄新增到 google sheet 的文章列表清單。所以要串連的網路服務有二項,分別是由 “RSS”(新文章) 觸發至 “google sheet”。
IFTTT
IFTTT 的設定操作應是這三種工具裏最簡單的一個,但相對的其彈性自由度也大為縮減,例如在 google sheet 串連上,雖然可指定使用試算表名稱,但似乎沒辦法指定其中的哪一頁工作表。
integromat
在 integromat 我也差不多是如法泡製地先找 RSS 工具,再將之串連到 google shhet,但系統卻一直回覆表示在現有的情況下,未放入”啟動”環節,所以該情節無法執行環環命令。後來研究了別人提供的類似模板,方知還要加入一個 schedule setting 的小工具(即左下側的時鐘圖示),讓它設定多久要去檢查 RSS 是否更新。至於另一個串連的工具 google sheet,其設定操作介面還算蠻直覺的
MS Flow (power automate)
MS flow 大概是這三種工具中最困難的。它要求把新增的資料以 jason 格式寫入欄位對齊指令,如下圖所示。雖然按表操作,但 google sheet 指定連接的工作表卻沒有正常記錄,反而出現不明的字串......
這番嚐試下來,就先以 integromat 作為自動更新 google sheet 的工具吧。
# IFTTT , # integromat , # MSPowerAutomate
2020年7月21日
自從利用google sheet 整理記錄生活作息後,好處之一是讓自己更清醒地明白原來平日時間是如何地浪擲虛度。在檢討時間安排之後,決定重拾一些可生財技能的學習,例如 python, JavaScript, web front-end.....,強化個人的技術競爭力(x)。
過去這幾年也不是沒有偶發性的電腦程式語言學習衝動(其實是不定期的毛病),但因動機與自律不足,大概到了中級階段就不了地放棄,故這三四年來始終只在初學者與進階之間來回徘徊。
這回原打算先從 scrimba 免費的課程〈Introduction to JavaScript 〉來溫習 JavaScript,但沒想到兩年多沒碰 JS,在最新主流版本中,命名變數的關鍵字 var 已被 let/ const 取代,然後又多了什麼 string template literals... ,自己腦筋還留有舊式 JS 的殘毒,因 scrimba 講師並未好好地說明新舊變化,故反而更一頭霧水。
後來改選 Udemy 高評分的這堂〈The Modern Javascript Bootcamp Course (2020) 〉學習。連續聽了三天,最開頭只是工具環境設定、基本觀念介紹,尚未進入動腦動手的寫程式階段,至少目前覺得講師 Colt Steele 的口條不錯觀念淸晰。這門課光觀看影片部份就要花上 52 小時,不知道算上學生自己動手實作的話,每天投入 45~ 60 分鐘,要多久時間才能好好上完呢?我定下的目標是 3~5 個月啦...... god bless
# javascript
2020年7月17日
今天上午用了幾分鐘時間看了一下 Omidyar Network 發表的新專案階段成果 ethicalexplorer.org 。簡單來說,它是一套促進各方討論互動的催化指引工具,尤其協助數位工具技術軟體開發者、設計者、產品經理、應用使用者、良善盡責科技( responsible tech )倡議者之間在工具從無到有的各個階段先做好潛在風險預防的準備。
ethicalexplorer.org 目前有兩份文件,一個是 Field Guide (田野手冊),大略介紹此專案的定位與目地,如何使用;另一份則是 Tech Risk Zones (危險區探堪提醒) ,如上圖數位工具潛在或已浮現為人垢病的幾大問題,Tech Risk Zones 藉由一些關鍵問題提點,希望能促成各方利害關係者對話討論如何減緩、避免此類科技傷害。
我個人覺得編得還蠻可親的( 尤其是美編,這張等高線地圖馬上征服了我XD),聊表敬意記錄一下。
# reading
2020年7月15日
這個星期開始練布爾格彌勒第六號練習曲,第一天只敢先練右手部,但加入左手部之後,發現其實左右手所彈的音階其實正是一模一樣,只是差了一度的三個半音(第一小節右手C3 對左手 E4)以及兩個半音(第二小節左手 E3 對右手 G4),但這部份雙手彈出的每個音符音階差距剛好不多也不少的互相吻合。而在中間返始符號之前的最後一小節左右手正好隔11個半音,走各反向對襯的音階。如此拆解,就不難背住這支曲子了。
# Burgmuel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