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rkened underpass

又到了國際資料隱私保護日(1月28日)前夕。每到這個日子就是提醒我:一年一度的 PrivacyTools 網路隱私工具網站中文化更新又得排入待辦事項 Orz。太久沒碰 jeykll,幾乎忘了它的網頁生成結構如何更新內容,幸好每年更新之際都會囉唆地寫一篇整理紀事,回去翻一下自己當時的碎念讓記憶慢慢回籠,可見哭夭歸哭夭碎念就碎念,有些東西存下記錄還是對未來有幫助的。

原以為經過前年(2019)架站軟體骨架大更改,條目內容已大至底定,每年的更新將不過是一點零零碎碎的雜工。但對照了去年與今年的經驗,才發現:原始英文站似乎一點一滴地把網路服務供應商(Providers) 的評比方式調整地更為細緻。所以今年在電子郵件服務商部份,仿照 VPN 服務商模式,從只有列表式的簡單資訊改成更細緻標準的評鑑與使用 email 安全隱私等相關說明。

下方前後兩圖即為 before / after ,可看出其間進化的巨大差異

想來如果以這種改動幅度與自己一年一會的慢工速度,推測大概明年的修改重點就在 DNS 的表單吧?另外,去年亦新增 “Video Platforms”(影片上傳與分享),而原本的 live system (可開機作業系統)則改成了 Tor-Focused Distributions (Tor 特用版本)。

Google search performance data

既然是強調重視隱私推廣自由開源軟體的獨立網站,PrivacyTools 中文網並未放置任何流量追踪碼,去年初實驗性地設定 google search performance,只是想了解它在主流搜尋引擎的表現,算是間接地稍了解網路隱私工具在華文市場的”需求狀況”,google search console 只須透過 DNS 域名認證,沒有偷放 javascript 追蹤碼吧?故公開分享過去一整年的數據圖像,原始資料 google sheet ),下方是再轉以 google data studio 呈現的視覺化資料。

網路隱私工具和「NGO 推進器」

在回顧去年留下的筆記之餘,驚訝於我居然把發佈在 Medium 的文章歸入個人出版品而非放在 medium.twngo.xyz。 已經無法完整地記起當時自己的心態與判斷為什麼會放在個人出版品,那麼今年若要放在回「NGO 推進器」還得想個什麼正當理由.....但是每天每刻每分每秒,現代人從各類管道(可能是由手機 !!!、瀏覽器 !!!、Windows 10 電腦 !!!、電視看24小時不停播放的整點新聞)一邊接收過多訊息一邊被收集個人興趣資料,我深深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不製造產生無趣資訊垃圾的基本社會責任。

距離舊曆年還有三個週末,不知今年發什麼神經地提早進行大清掃工作。我家是建了 4~50年四層樓的老式透天厝,一層面積大約是 3.2米 x 12米,目前有我和老媽二個人居住,一二樓是我媽的活動空間(廚房)、三四樓則是我的領地範圍。

原本只是想處理一樓某處牆面出現的壁癌,做著做著就一發不可收拾零零碎碎地修理了一些年久失修故障的地方:

  1. 刮掉出現壁癌的牆面,補土後重新上水泥漆。零零碎碎新漆面積加起來應不起過 100cm x 50 cm ,所以一公升的水泥漆使用不到十分之一吧。
  2. 拆掉一樓門外對講機,改換最簡便的電池式無線門鈴。
  3. 一樓廚房天花板燈失靈,更換牆壁裏的開關。
  4. 二樓客廳天花板燈泡壞,換上 LED 燈泡。

三樓原本是我弟住,搬走後二年以來我陸陸續續地清理掉許多用不到的雜物,目前已改作自己平日看電視、打電腦、練琴(電子琴)的空間。這回三樓主要整理浴廁和置放一堆亂七八糟物品的雜物區。

  1. 清理浴室裏的塑膠燈罩二邊安好螺旋固定,原洗臉台玻璃置物架支撐夾具壞掉,從網路上買來合適尺寸,鎖好後重新把置物玻璃裝回去。
  2. 雜物區放了一台小嬰兒的搖籃車(45 x 85 cm) 高約 50cm,把原本的床罩拆掉只剩金屬管體,架上一塊木板後就變身成為二層式置物推車,正好把它移到一樓讓我媽放雜物,清出來的空間改直立容放76鍵電子琴,省去之前沒空間放得上下搬運的麻煩。

四樓是我睡覺的地方,上大學後從三樓搬到四樓,外地求學、工作這個空間的使用率不算高,自己的一堆書(四年前已清理掉百分之八十五)和CD等物品都放在這裏。此樓層未隔間,可分成三區:睡眠區(床與衣櫃)、休閒區(沙發音響電視,後移走電視改放電鋼琴)、學習工作區(書桌櫃雜物等在此區)。

  1. 換掉見睡覺區的窗廉
  2. 休息區的天花板山型燈管座壞掉,拆下來後發現原本留的電線孔洞過大不適合裝細長型 LED 燈座,只好買一個直徑約11公分的白色圓蓋把洞遮起來。為補充練琴看譜的亮度,把這個 2呎 LED 支架燈用3M無痕膠貼牆面照明。

因為四樓是自己的房間,一直很想改造它,例如舊式鋁窗換氣密窗、改牆面油漆顏色(目前是最普通的百合白)、裝置滑軌門簾作出層樓的空間區隔、換掉天花板單調的日光燈燈座,但這些就不是可以自己動手的裝修工程了.....

按著每週末練新曲的進展節奏,上週開始練只有二行的車尼爾599 第48號。第一次讀它的樂譜一定會注意到最開頭的昇降標記要降二個音(B, E),忘了去年學過音樂理論中的“Circle of fifths”,這是哪一個音為開頭的小調:查出來的答案是 G 小調。

雖說只有二行,但最後一小節 G-F-E(b)-C 彈完之後總覺得怪怪的,似乎不像是結束的語氣,求助 Jane 老師後,才想起來 “D.C al Fine” 表示此處要再回去從頭彈起,並在標示”Fine” 處結束,所以這支曲子就是先要把第一行(返始記號)彈兩遍接第二行再回到第一行結束(前前後後第一行的八小節共要彈三遍)。

#Czerny

最近整理雜物,翻出一些時代眼淚的舊物。

這一台 MD 隨身聽大約是 1990s 念大學時自台北中華商街音響街買入的小玩意。依稀記得,當年音樂市場慢慢從卡帶轉成 CD 為主流,但 Mini Disk 很少被”唱片”公司用作發行的音樂刻錄載具,因此買 MD 就要靠自己”轉錄”錄音帶或CD。Mini Disk 主要的市場消費群據說是日本年輕人,因當地音樂 CD 價格過高,所以年輕人利用 MD 良好音質的錄製功能,同學朋友間互通交流 CD 之餘把喜歡的音樂轉儲下來。

差不多有十多年沒使用這台機子,所附的口香糖式鋰電池早已無電力,無法測試其是否能正常運轉。查了購物拍賣網站,居然可以買到充電池,其價位從原廠1500元到台製手工土貨 100元左右。原本還想買顆便宜的充電池試試,但手邊已找不到 Mini Disk,終該是斷捨離放手了。

#littlethings

這陣子為了幾台電子琴在家中擺放的位置有點傷腦筋。倒不是騰不出空間,其實正好利用機會把許多雜物清理出去,關鍵是樂器擺放的位置是否靠近自己平日最常待的地方,如此隨手可即的方便就沒有偷懶的藉口。

話說車尼爾599進入到中段後,慢慢出現一點 C2~C6 音域以外的音,61鍵電子琴上無法彈奏,因此想著把 Casio WK-110 搬到工作書桌房就近使用練習。問題是,去年買入的 X型電子琴架已用來安置 Korg B1,必須想其它辦法。

當然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再買一個簡易電子琴架,但稍早清理雜物的過程讓我不免提早擔憂日後處置它的麻煩,似乎最好的作法是利用家裏的現成物品,一來可減少花費再來讓現成家具雜物發揮第二春功能。考量琴鍵適合彈奏的高度75~78公分界於桌子(70~75cm)與椅子(43~50cm)之間,現成物的高度最好是 55~60 cm, 這樣電子琴擺上去後的高度才適當。

觀察幾圈家中各式物品,先搬來一張有扶手的塑膠休閒椅,座墊高度是43公分扶手高度則為64~63cm。把全長 115cm 的電子琴架放在雙邊扶手竟出乎意料地合適平穩,琴鍵與地板的高低差正好是 75 公分(雖然琴鍵稍呈5~10度的傾斜),彈起來還算OK。最主要是簡單方便,剛好放在書桌左側,旋轉椅一動就可以自由在 CTK3200、WK110 之間轉換,若不想用 WK-110,就直接把它直立靠牆椅子放回原位一點也不佔用空間。

就是我平日打電腦看影片練琴的小小一隅。

#keyboards

我一直認為,自己音感極差(其實根本是五感都非常粗線更別說是抽象的情感)。對於聲音缺乏敏銳查覺的意識,中國人網路用語「木耳」就是指稱這回事吧。木耳之人自學、練習樂器呢,可能就是自得其樂無法判識、察覺所犯的錯誤,養成了無法矯正的壞習慣、進步有限......等等問題。其實上述弊病問題不該歸咎於「木耳」,主要是沒有適當外部指導之故。那麼學習樂器會不會改善「木耳」的情況呢?我覺得:可能有一點,但更細微之處恐怕還是聽不出差異(雖然讀樂評文章時,常覺得應是寫手虎爛居多,但能吐出一堆形容詞也是讓我大開眼界)。

話說本週主要練習車尼爾599 第47號,感覺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左右手在第二拍或第三拍時下的半拍八分音符時間差,不知道是否有彈”準”,因此在這些地方耳朵與雙手就會特別留意。我想這些大概就是慢慢培養聽覺敏感與雙手各自克服不協調而後達成協調的樂趣所在。

“復練”一個月來,查覺這幾週隱隱有某種規律:週末時刻才比較有時間與精力把練習進度往全新的曲子推進,一般週間日大概是做熟練與復習之類的累積。話說車尼爾599 第45號大約是記住了百分之九十,但還不夠熟練,心想差不多可以往下走,上週六開始試彈第46號。46號有許多音節音符落在C7,61鍵電子琴的音階範圍是 C2~C6,換句話說有許多音符在 Casio CTK3200上彈不出來,必須換到 WK-110 或是 Korg B1 上練習,於是就乾脆跳過,先練更簡短、只有二行的第 47號。

週末一開始練新曲子時,當然是眼睛死死盯著樂譜(22” LCD),雙手就位於琴鍵上緩慢笨拙地依指示移動到該出現的音色。頭兩天練習下來,感覺新曲子不算困難,只是完全未開啟記憶模式,靠著讀樂譜彈出音色,但腦子裏根本無意識自己到底彈了什麼音。

昨天練習時,覺得還是得把曲子背下來。為了要背譜這時才試著用腦袋去理解與分析前一音和後一音之間是否有什麼關聯、左手和右手如何協調、第一小節與第四小節相同四個音符節拍後各自不同的發展........。如此有意識地留意曲子的內容後,方才感嘆:咦,旋律還好聽的,完全和稍早看譜練但心不在焉記不住曲調有著極大差別。

#Czerny

相機、手錶大概是智慧型手機業普及後,其市場快速萎縮的幾項”夕陽”產品之一。幾週前因為參加一場活動需要留意時間但又不想頻頻看手機,便翻找收起來的舊手錶,其中找到一支約莫十年前某人送的禮物— seiko 機械錶。

作為實用主義者,我沒什麼手錶收藏知識,也是收到這支手錶後才知道原來手錶界有兩大系統:機械錶與石英錶,雙方最大差異在於前者是透過機芯擺輪讓秒針分針時針轉動行走,而石英錶則是以電池電力來驅動。雖說機械錶不用更換電池,但是其要求時常配戴以刺激齒輪轉動,且最好能定期上油保養。

因為自己後來不常配戴這只手錶,發條不知是太鬆或太緊,幾次手動調校後錶面指針常常走走停停不精確。有回路過精工錶專賣店進入詢價修理與保養要送回原廠花上一週時間 1000 元費用,當時覺得太貴(大約新錶價值的 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就作罷。幾年後再次翻出這只手錶時,想要修理它的執念卻一發不可收拾,即便付出比新錶更高的價格我都願意。

萬事問網路,當然不可能去賣勞力士高奢錶店家修理,有人推薦老市區舊運河一帶有兩三家鐘錶材料行,各式零件充沛價格實惠、老師傅的技術服務都很不錯。當天我在快關店前上門,它是一家”傳統”的錶鐘店:透天厝一樓為商鋪,其它樓層大概是老闆自家住宅,店面完全談不上什麼窗明几淨可讓消費者自在閒逛,偏狹長的空間在牆面抽屜櫃擺滿了各式鐘錶材料,裏面的工作區含收銀台共有四個修理專抬,店內共有三位技師老師傅,可能快下班了,他們正在算錢與分錢,沒空理我XD。 等了一會,其中一位較年青的師傅詢問我的需求,接過手錶後快速檢查,表示手錶本身沒問題,常常配戴就會走動,但我還是請他幫我上油保養調整一下發條。老闆叫我三天後再來取件,從頭到尾都沒有提到得花多少錢(是我自己也沒主動先詢問啦),所以在店裏逗留的時間不超過 5 分鐘吧。

三天後,懷著一顆忐忑不安又興奮的心情來取件,老闆說共 300元,哇這也太佛心了,於是又請店家幫我更換新的錶帶,含新帆布錶帶共450元。

寫著這篇文章時,莫名地讓我想起人生第一隻手錶是小時候某年生日父親送的 Orient 石英錶。那只錶我好像戴到上國中或高中(大概高中後又收到其它的新錶),這些錶都曾伴我渡過人生關鍵時刻,例如聯考之類的,但後來不知道都丟到哪了。最懊悔的是五年前搬回老家收拾舊物時,把父親在我上國中所送 Minka 鋼筆親手丟入垃圾筒(因為太久沒寫,筆頭墨水桿乾得太嚴重無法流利地書寫且筆身有太多擦傷),其實任何一枝鋼筆壽命之長都可以把它們好好耐心地搶救回來,更何況是父親留給我的紀念品.....

#littlethings

回顧記錄自己的練習進度日記是上個月(12月17日),過了兩三週才往下練第45號並寫下本文,可見練習進展有點一言難盡..... 。雖然無法完成一天 10小節往前推的宏願,但至少自我安慰:過去兩週算是稍慢慢調整回練琴的熱情更積極地每天多少碰觸一下心情上也放鬆減輕壓力,約要花上三四天時間才能背好一小段曲子。

所以一支曲子來回磋跎(通常會伴著複習已學會的其它曲子,以免太過單一枯燥),上個週末(元旦假期)才開始認真練第45號。

乍看車尼爾 599 第45號樂譜,新手最頭痛的大概就是第二行之後,出現連續十六分音符四段。通常我前幾次會試著用雙手磕磕絆絆地彈,試圖先感受一點曲子的旋律風格(但實在彈得很爛根本感受不到什麼風格),再分開只彈左右手強化單邊記憶。第二天第三天好像把半支曲子記住了,但隔天練習時又是支離破碎,必須再”翻譜”(其實是 pdf 電子檔)確認音符。這種記憶重建與強化的工作(包括之前彈過的練習曲),只能說是比之登陸搶灘部隊一吋一吋的進攻吧。

#Czerny

半年前買了二塊音效功放板,其中 TDA7297 的音源輸入只有原始 3Pin 接頭,但其接頭位置很窄小,在電子材料店找不到可搭配的音源輸入零件。前幾週亂逛購物網站發現一款「RCA+3.5音源轉接插座」可能就是適合該款電路板的音源訊號接收,便興沖沖地訂貨。

拿到貨之後立即串接手機,試試能否正常透過被動式喇叭把音源放大—-第一次因喇叭線未接好放不出聲音,待檢查確認各線頭接觸正常後,終於聽到喇叭發出”美聲天籟”,總算是沒浪費當初買了這張便宜的功放板(不到百元台幣)。

因為是兩者完全是原始祼片戕態,找了手邊無用的小東西來陪伴它們。一個是消防員塑膠小玩偶,用熱熔膠把音源插座黏在打火小兄弟的水帶轉盤上,另外再找到一個約 5.5cm 見方的戒指盒正好放入TDA7297 電路板。

不過為了湊免運費,硬是再多買了兩塊音效功放版。(這還不叫過渡消費嘛)第一張是同樣 TDA7297 音效放大元件,但其電路板設計還是有微小差異,尤其是音源輸入的接線處(左邊是新買入)

第二張是帶 MP3 解碼播放功能(TF/USB 輸入)與50W 音源放大功能

是說人的耳朵就只有二隻,哪裏需要這麼多亂七八糟的東西。

#littleth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