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有感—十一月末

《富士山下》by陈奕迅

想这样记下积累的想法作为心路历程吧~

(课程相关) 差不多有2个月的学习生活了,环境学院课表的规律性让人感到乏昧,每天差多都是规规矩矩的1-6节有课,感觉只是缩短了的高中,很无奈。而我从环境工程概论的课上开始有些感觉涉及到跟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都是学院做主,不像微积分是请数学系专业教授统一上。那么一些专业基础课就是由本院的老师来承担教 学工作。这真的让我感到很怀疑。不是我针对化学,我是真的就是有这样的法.伴随着全班起立作为一节课的起点,然后开始按照教学任务讲课,开始一行行板书.我有好几次看着旁边的同学那么认真听讲,内心想了很多:原本我们的化学教材就没有选好,而专业基础科还请一个感觉非专业的老师来上,虽然那老师上课补充了一些教材没有的内容,但是她所备课的内容我都可以在另一本更权威的分析化学书上找到.听她上课讲定义讲概念更觉得是在念书。而当我都可以在她说的内容中找到错误的时候,当她竟然连表示标准的符号都不认识的时候,我彻底无语了,果断放弃听课.我感觉不出任何化学的思辨性,这样的分析化学课真的就是把套公式用到了极致.而我又自然而然想到当年lzx看分析化学书的时候由离子强度思考解释了一个实验中用碳酸钠溶液处理的原因。这才是化学。怎么可以把那么多无机理论都不讲直奔分析?怎么可以让分析化学成为一个简单套公式学科?为什么不是一个凸显自学的课程?为什么到大学了还要重复高中一样的教学模式?为什么还不允许翘课每天每节课点名?如果一定要这样体现华科优良的学风,那我真后悔我选择的不是武大。

只是我改变不了这些,为了不让我的学习生活成为高中的延续,这个星期去了两次人文讲座.骑车去西五的时候才有自己选择的感觉,才有大学生的感觉.想要从一个两小时的讲座中得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对我而言这是不大可能的.而如何最大程度地吸收报告中的内容也是一个问题,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并且也只能把讲座内容作为拓宽自己视野的方向,更多的内容最终还是需要自己看书。

(大学的考试) 仅仅只是经历了一次微积分期中考我好像不是很有发言权,而且八十几分说这种话显得有些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感觉,但我确实是这样想的,高考之前也是这样想的。高考之前就幻想着大学有多么不一样,迫切希望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但我到了大学之后却仍旧感到应试是逃脱不了的。有老师指着某本书该专业不 统一学的部分说:这部分内容我们不学,你们自己看也是浪费时间,考试不考。于是感觉在大学也是一样,所学的就是要围绕考试。中国学生就是会做题.可是加权很高很高很高很高了又怎么样呢?奖学金,保研?虽然奖学金确实是很诱人的,但如果说要做很多很多题以考很高很高分,那我觉得不值得.保研我就更没有想过了,即使我四年后要待在中国也绝不会考同一所学校的研究生.所以这个加权要很高很高很高干嘛呢?符合GPA的要求就足够了.何况分数是不能完全反映知识掌握程度的,学到了就够了分数是浮云.

(真正要在大学获得什么) 除了专业知识,学习方法。 大学这最最珍贵的四年,最最青春的四年,最最美好的四年,是一定要读很多书的.现在不读书或许今后更加没有时间读书了。我最近才意识到必须给自己有读书上的要求,否则每天计划不如变化神马的就又泡汤了. 读书,还要思考.没有思考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这就要具备哲学爱智慧的精神。 我希望每天晚上我都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多读点书,多胡思乱想一下.虽然想的越多或许纠结的就越多...

#Archive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ve a comment, feel free to contact me at Mastodon @bios@moresci.s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