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laiming Conversation

為了重新找回閱讀正經長文嚴肅作品的專注力,逼迫自己每天早晚各讀兩三個段落(大約加起來不到30分鐘)地認真看完這本《Reclaiming Conversation》。差不用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終於”從頭到尾”讀完這本書。Sherry Turkle 是 MIT 研究”科技與社會”教授,但本書行文不會太過學究艱澀,許多段落篇章引用自 Turkle 研究受訪個案(被研究者?)個人經驗,猜想這些材料應是來自 Turkle 教授長期投注在此領域的某部份學術研究計畫專案中的零碎成果,再將之整理成一本較為普通讀者較易接受的通俗書籍。 (這大概也是為什麼可以容許自己把”讀後心得筆記”寫得這麼混亂隨意吧 XD)

也為了讓更多一般讀者接受,本書”後製編輯”結構層次安排還算令人賞心悅目,例如亨利梭羅的椅子數,向外擴大個體與自身、不同外界的關係,特別是在外部工具介入(例如 20世紀的電腦、21世紀的網路)所帶來的變化。

閱讀本書即便了解看到的是他人的經驗,卻不斷促使我思考反省自身在網路、社交媒體使用的行為模式是什麼?它如何地改變了自己( 跨越前電腦時代的手寫圖書館卡、電話接連網到無時不刻連網的 digital immigrant )的思考與社會關係( Digital natives / Digital Immigrants 之間的差別又是什麼)。作為一個內向、孤癖、幾乎沒有朋友、家人親密關係淡薄人際疏離社會冷感的我,內心最大的觸動,應該是在第四張椅子:個體與”機器”(人工智慧/程式演算法)之間的”對話”,那種觸動在於自己作為一名數位移民身上世代包袱還沒完全進化到以機器為慰藉交流對象,但又好像也不是不能接受此種趨勢,好奇著未來的人類又會如何”演變進化”地”適應”或”反叛”此種趨勢。例如人類所發明創造的工具只能提供外力物理性的支持,真沒辦法提供心靈情感的”互”動滿足嗎?我的意思是,是不是未來的人類會”進化”(抑或退化)到 empathy 的消失?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