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烂尾楼生孩子,网红夫妻被逼上绝路

最新消息,本来打算回老家的亮亮丽君夫妇,想通了,不回老家了。

他们打算在郑州创业。

这简直是一个欧亨利结局。

展开全文

有网友说,本来亮亮丽君回老家的悲凉结局特别像我们这个时代小人物的隐喻——

他们算不得小镇做题家,而是小地方来的更普通的年轻人,满怀热情地来到大城市,想要成为这里的一分子。

他们靠自己的诚实劳动和节衣缩食省下钱买了车,接着结婚生子,付首付买房...新生活似乎指日可待,希望就在眼前。

可是个人命运和时代洪流都在这时急转直下,工作降薪、楼市烂尾、贷款照付,却是为了...一枕黄粱?

梦醒了,夫妇向开发商讨要2万块佣金被打,账号被封,工作辞退,泥沙俱下,命运的齿轮并不总是向主角剧本的高光行进,他们又要一无所有地回老家。

这是一个标准吃苦中国人的《活着》般的悲情剧,可以让网友们尽情投射,无限唏嘘。

可是,不知道中间发生了什么,亮亮丽君决定不回老家,反倒让我们无所适从。

夫妇俩现在全职做博主,新视频有着专业的运镜、精致的滤镜、流畅的剪辑,可以知道两点:

一是夫妻俩的生活终于不用焦头烂额、朝不保夕了,真好;二是他们也不再能代表千千万买到烂尾楼的普通人的故事了。

这样的故事走向,也许更符合当今世界的魔幻现实。

大城市能留,只不过方式是成为网红(不是说网红不好,而是说缺乏更多的路径)。

不管怎样,他们确实经历着历史。

亮亮丽君夫妇俩的视频第一次出圈是在去年7月,那时打开热搜,满屏都是烂尾楼的消息,他们买的郑州融创的楼盘就是烂尾楼其中之一。

更触目惊心的是,亮亮丽君恰好撞在了利率最高点,面积98平,套内70多平,首付45万,贷款102万,月供六千多,22层,房子只盖到了十二层就没动静了,贷款还在缴。

那天丽君的工资降薪2000多,自己偷偷在公司哭过,下班回家本想给亮亮买块肉,但是一想到自己的工资,就换成了一块豆腐。

回来跟亮亮说的时候,亮亮觉得有点好笑,便拍了视频上传,生活恢复了平静,没想到几个月后这个视频在网上疯转,现在看,除了好笑,确实也很忧伤。

亮亮和丽君是大专同学,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相识于图书馆,他俩都在那勤工俭学。

毕业后两人分别取不同学校读专升本,又因工作的缘故,异地五年。

丽君小时候吃了很多苦,家里穷,孩子多,亲生父母总共生了4个,生到第四个才是儿子,丽君是老二,直到7岁还是黑户,寄养在各种人家。

上学要户口,丽君被送去妈妈亲姐妹家,改口叫姨母为妈妈,但他们家原本就有两个孩子了。丽君就在这样无人知晓、无人在乎的状态下长大。

相比丽君,亮亮的原生家庭要好一点。很小,亮亮的父母就到河南省以外的地方去打工了,所以一直以来,亮亮就是个留守儿童。一直到了高中,为了多给亮亮一些陪伴,亮亮的妈妈才回来租房陪亮亮陪读。亮亮一直记得,租来的房子小小的,只够得放得下一张桌子,一张床,当他和妈妈一起在房子里里,常常转身都困难。就连这样的房子,窗户是生锈的,门是风一吹就叮当响的,每到了夜晚,也总有说话声,狗叫声从窗户、门缝里冲进来,让人无法安睡。在城中村租房的日子,让亮亮养成了自己做主的习惯,大学除了学费和基本生活费,他从不向父母张口,买手机、买电脑、买车,任何事情他都不愿去麻烦别人。

两人婚礼上,听到一些闲话,无非就是嫌弃男方条件不行,没有房。

丽君不是那种对物质生活有太多要求的人,但亮亮特别想给丽君一个家,她从小被撵来撵去,在重男轻女的家族里受了太多委屈,亮亮想证明丽君没嫁错人,以后再也不会有人撵她。

两人在一起过日子很节俭,亮亮拼了命地攒钱,外派工资高,他曾在修路的工地上住了三年,包吃包住,存了八万,买了一辆车,项目结束,把车贷还完了。

为了存钱,亮亮什么工作都做过,工地打工、大排档打杂、咖啡店服务员、超市保安、派传单、举广告牌……

有了车之后跑滴滴,刚开始不懂规则,夜里接了长途,送到一百多公里开外。晚上丽君等不到他不敢睡觉,遇到过一次亮亮夜里送外卖出车祸,怕黑的丽君连夜跑出去买药。

他们该有个房子,他们配得上有个自己的家,于是有了那条抖音视频“从此万家灯火,终有一盏为我而亮”。

他们没想过买二手房,因为郑州的税太高了,负担不起;也考察过不同的房产,发现融创在郑州排前十;当时两人不知道期房有什么风险,只觉得是经济条件里最好的选择。

房产证只写了丽君的名字,这是亮亮表达爱的方式,首付45万没向任何人借钱,主要是两人上班五六年攒的,还有婚礼的礼金,可以说这套房子是夫妇两人的全部。

第一个月9600多,本金一千多,剩下8千多利息。一共本金加利息加起来226万,未来30年夫妇俩都要为银行打工。

两人工资男方6000块,女方4000块,每个月还贷6293元,亮亮白天上班晚上跑滴滴,送外卖,以为日子咬咬牙能过。

他们每年都搬家一次,目的就一个——找更便宜的,他们住的越来越偏远,上班通勤100分钟,好在足足77平租金只要1500。

哪里知道以后的生活便是急转直下、每况愈下。

丽君公司工资调整,全员降薪,丽君每月只能拿到2000块,丽君觉得拖了老公后腿。

他们不幸在利率最高点6.27%买的房,几个月后房贷利率下调到5.3%,相当于每个月多还1000多利息,几乎可以覆盖房租,亮亮难受得整晚没睡。

丽君怀孕了,家里人劝她在家养胎,丽君还是决定上班,一直上到生产前半个月。

后来听说融创暴雷,吓得丽君赶紧去小区看看,看到工人还在干活,便远远地给他们打气,希望能正常交房。

还房贷的死亡15号,会看到亮亮左右腾挪,两张信用卡到花呗,转账给丽君,房贷划走能留200多余额,够丽君工作日三餐。

也有好消息,他们房贷利率降到了6.12%,相当于每月少还99元,起码洗衣粉、卫生纸节省了出来。

但是去年7月,融创还是停工了。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亮亮丽君房贷交到了年底,眼看着房子不可能按时交付了,决定停缴,办理房贷延期还款。

疫情反复,两人都没上几天班,工资少了不少,他们想降低房贷利率,但银行说要把欠的房贷近7万不上才能降。

于是亮亮丽君想找融创拿自己应得的2万块佣金,前前后后找了十几次,哪知道这一次走出售楼部就被人打了。

去医院检查,两人头部、胸部、腹部都有损伤。

短短一两年的时间,这对最平凡的、代表了中国大多数人的夫妇俩,经历了眼里有光、到眼中无光、到眼角有泪、以及脸上有伤。

“认知配得上苦难”?

亮亮丽君的出圈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同情,当然也不乏一些充满恶意的评价和嘲讽。

什么“抹黑郑州”“网红带节奏”“人要用大局观”“买预售不就是图便宜吗”…

争议最大的评价是一个女性博主说的“他们的认知配得上苦难”。

其实非常理解博主说这话的原因,她觉察到了世道艰难,于是非常不理解亮亮丽君小两口一步又一步的选择:上高杠杆、买期房、贷款额巨大、工作不稳定,最难的时候居然还要生小孩…

其实如果要当事后诸葛亮,亮亮丽君夫妇不断做出的选择显然是不明智的,但这些都是后知后觉。

如果我们真的身处其中,是否又能做出不一样的选择,而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是否又真的能规避风险呢?

为什么要买期房?

因为不是口头上说“不买期房”就做得到的。房地产市场畸形集中体现在预售制上,新房市场绝大部分都是预售,2019年的数据,期房与现房的比例超过了7:1。

为什么要加这么高杠杆?

这得归因于前些年的舆论风潮,到处都在鼓吹“快上车”,什么“掏空六个钱包也值得”“不啃老的人肠子都悔青了”,女性主义观念进步又让女性买房数量超过了男性,疫情期间都进化到了“直播售楼”的地步。

虽然知道房地产泡沫,但彼时人们坚定地相信我国房地产不一样,是“刚性泡沫”,国家是不会让它跌的,所有人的乐观高涨又真的让房市猛攀高峰,成为自我预言的实现。

现在有人会把小两口上高杠杆买期房视作“贪心不足蛇吞象”,但其实他们只是没想到,丽君重复解释说:“我们只想着大公司肯定会更靠谱,根本没想过这个房子会停工,根本没想过。”

为什么这么艰难的状况下还要生孩子呢?

这个选择尤其引发社会焦虑,我也能够理解小两口的处境,其实就是因为爱,丽君对亮亮的爱。

亮亮在房产证上二话没说只写了丽君的名字,他俩在硕大的城市里举目无亲,只剩下对方了,爱就是依靠,爱就是绑定在一起。

其实与其下恶毒的判断是他们是“认知配得上苦难”,我觉得应该是“人的认知是无法超越你的环境和时代的”,不只是他们,这也是我们所有人的局限。

认知配得上苦难这句话,暗含某种因果关系,似乎我有了更高的认知,就能够规避苦难。然而事实如此吗?

非也。

朋友圈有位女性高管,最近就遭受重创,她之前在短视频公司,业绩蒸蒸日上,在各种行业不景气的时代,短视频不可谓不是风口。

但仅仅因为项目调整,女高管惨遭被裁员,她怎么都想不通,情绪出了状况,不幸接连而至,怀孕流产,丈夫怀疑她精神出问题想送去治疗。加上本身生活成本、贷款也不低,无奈中产跌落就在一瞬间。

小红书有大量“中产返贫”真实故事的分享,过去那个年代经商就是风口上的猪,只要勇敢都能飞起来。

以为一切向好,殊不知富足容不下丝毫差错,行差踏错便轻易跌入深渊。

他们都是“认知配得上苦难”吗?还是说苦难随机掉落,没遇上是我们的幸运。

我会想起郑州那位烧炭自杀的饭店老板,他一次又一次靠着自己诚实劳动、努力经营,想从深渊之中爬起来,不可谓不“天道酬勤”。

可是开店三年来遇上了修路、疫情、水灾、塌方,他最后留下三封遗书,把手机仅剩的几百块钱转给女儿,封住门窗,在屋里生了炭火……

我还会想到《在公交车站直到黎明》,真实案件是一个日本女性大林三佐子在经济萧条的大环境下,失去了家庭、失去了工作、失去了最后的住所,她无家可归,睡在公交车站。

最后她被当成流浪者在一场无差别杀人案中惨死,讽刺的是杀害她的是一个蛰居族,他也没有工作,在家啃老,心情郁郁所以出门杀人……

这引发了日本舆论的海啸,无数人走上街头,举着标牌:“她就是我!”

他们到底做了什么配得上这般的苦难啊,他们没有做错任何事,依然遭遇了最深的不幸。

其实,我也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相信“认知配得上苦难”那句话,这其实反映了人们广泛的焦虑,我们实在太害怕阶级跌落了,而这样的事情不断在发生。

我们需要让自己相信,遭遇不幸的人是自己出了问题,我们没有问题,所以悲剧不会降临在我们头上。

这基于一种非常朴实的“公正世界假说”(假说认为人们活在一个公正的世界里,善恶皆有因果报应),而新闻让他们感到“认知失调”(世界公平公正的执念与不公平的事实之间的冲突)。

于是他们倾向于苛责受害者,这样想会让人们心理上好受一点。

但合理化他人身上的苦难,这种想法是危险的,就像罗翔说的,“过分相信天道酬勤,努力便配得这一切,容易走向骄傲,或者走向虚无”。

某种程度上说我们都是命运齿轮下的弱者,唯有互相支撑才有可能坚持下去,这时候就不要相互鄙视和攻击了。

中国人,被房子绑架的一生

之前提到,人的认知是很难跨越我们所处的周遭环境和大时代的。

而这个环境和大时代就是“中国房市狂飙突进二十年”。

有些我们觉得必须奉为真理、雷打不动的观念,其实形成时间特别短。

譬如“结婚必须买车买房”“刚需房是中国人刚性的无法忽视的真实需求”等,这些都是我们这一代才有的概念。

上一代要突破的是婚恋不自由的包办婚姻,他们结婚没想到考虑房子,当然也没这个条件。因为那时候的住房政策是“福利分房”,国家给事业单位分配土地,单位分配住房。

中国商品房元年在1998年,不过当时经济低迷,人们收入不高,买房的人并不多。

真正激活房地产市场是在千禧年后,一个外因是中国加入WTO,打开大门,成为了我国飞速发展、经济腾飞、晋升为“世界工厂”的契机。

一个内因是国家出台了地方政府出让土地的使用权的“土地招拍挂制度”,地是有限的,所以可以形成垄断,也就造成了房价上涨。土地由地方政府供应,也就最大化保障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过去二十年的经济发展,中国速度是惊人的,房价涨幅也是惊人的。

那时候到处都是关于早买房早致富的都市传说,什么“李湘买了70套房成内娱第一富婆”“郑渊洁北京买下十套房只为放粉丝来信”“拆二代喜提千万,挖机一响黄金万两”“购房十年财富翻十倍“……

“要有房”其实不再只是单纯有个住处,而是阶级身份。

昆山杜克大学人类学学者王梦琪认为,“刚需房”其实展现了人们“从无到有”的过程,人们觉得自己属于“有”这个群体,配得“占有”,房子意味着成为城市新中产,还隐含了户籍学籍、医疗养老等附加值。

那楼市的投资狂热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这要提到房地产畸形的预售制度,也就是最近频繁暴雷的期房。

预售制度是开发商向政府拿地,然后进行“拿地-融资-建设-回款”的循环,开发项目刚打地基就可以预售然后迅速资金回笼。

土地是有限的,于是有前景的城市、发展好的地段房价飙涨、还不愁卖,炒楼有了体制性基础,一线城市期房比例占到8成,不买期房就可能错失上车机会。

预售制度让房子金融化了,房子不再只是满足居住的物,而是用以投资的金融资产。

开发商只需要不断圈地、不断扩张,就能寅吃卯粮“永动”下去,各大房地产企业的特点就是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高风险、高收益。

只不过不健全的期房制度让高风险转嫁给了买房者。只要资金链不断,房子卖得出去,开发商就有得赚。

这条路的核心在于速度,快速扩张,一线城市的地是有限的,很快开发商就去到地价更低的新一线、二三线城市,用同样的方式炒高房价,但在这样的虚高之下势必出现生产过剩。

可是短期时间里所有人都在买房的狂喜里,周围人不断复制买房上车完成阶级跃迁的神话,大家都相信房价是不会跌的。

越多人这么想,就有越多人买房,房子就会涨,每个人的认知决定了经济行为,每个人的经济行为又影响了楼市走向。

可当狂欢散去,几年后售楼部从车水马龙变成门可罗雀,近几年最大的房地产商恒大、碧桂园相继爆雷。

现在房子成为中国人最神经紧绷的命根儿,过去看不见的瑕疵也一一暴露了出来。

除了烂尾楼,公摊面积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这种我国独有的计算方式甚至到了买69平米公寓到手37平的离谱地步。

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建立养老临终关怀场所,都能引发业主一轮又一轮骂战。

且我们的住宅房设计使用年限只有50年,很多豆腐渣工程可能寿命更短,我们已经在面临手上有房但不太能住的处境。

随机波动曾在播客里提到中国人对“家天堂”有着浪漫化的想象,能不能像项飙所说,过一种“不占有”的人生。

但出现了长租公寓暴雷事件,租客被强行驱逐,人们的不安全感反而强化了占有的逻辑。

也许只有等到租住同权的那一天,勇于不占有的生活方式才可以拥有尊严。

我只知道今天的老百姓已经不再相信买房是一个稳健又高回报的投资,人们甚至开始苛责那些倾尽所有加杠杆的人不负责任,我们与房子的紧张关系如悬在头顶达摩克利斯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