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以“爱”为名的情绪操控

豆瓣上一个14.7万次浏览的话题,“你遭受过的情感勒索”,话题发起者问:你是否遭遇过周围亲人,朋友和恋人带给你的“情感勒索”?这样的话题,参与者十几万人,发文者就有超过一百篇。无数的人在下面控诉自己遭受的情感勒索,和身边人的经历。以及因为情绪操控自己生活带来的影响。

的确,我们在年纪尚幼时,没有相对独立的是非判断标准,只能听从父母以及其他长辈的“教诲”,分不清什么是“爱的状态”和“爱的行为”时,很难将“爱”与“情绪操控”分开看待,盲目的认为只要是这些和我们关系亲近的人提出的,带给我们一定物质利益的就是“爱”。而随着眼界的开阔,世界观的建立,很多人认识到了父母对我们的欺瞒,认识到了他们的行为中没有“爱”,并开始反抗他们。但我们和其他人的交流模式也是从他们那里学到的,我们会不自觉得用他们对待我们的方法对待其他人,并由此让其他人反感我们。为此痛苦不已的我们又该如何调整行为模式呢?

展开全文

何为情绪操控

百度百科中这样描写:情绪操控 emotional manipulation 是一种心理虐待,是一种软暴力形式,以感情作为武器,操控别人的行为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佐治·K·西蒙博士,美国阿肯色州心理协会曾经的主席,也是国际公认、人格问题专家,同时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福克斯新闻网的特邀心理学家。他在自己所著的《当爱变成了情感操纵》 一书中提出了隐形-攻击性人格的概念。而该书也被12个国家引进,连续15年获得线上线下销售活跃榜。

丽莎·阿伦森·方特斯在《情感操纵:为什么伤害我们的都是最亲近的人》一书中也深入探讨了为什么那些越是和我们关系亲近的人,越会以爱之名操纵你。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言论:“我为你付出那么多,你为何这样对我”,这样批判性的言论(实则“道德绑架”)犹如一把利剑深深刺伤爱人的心,让我们自我怀疑,产生负罪感。这种“负罪感”在情绪表达上接近“恐惧”。父母道德绑架我们,我们为此感到恐惧。

在《囧妈》这部影片中,徐伊万的母亲卢小花,无时无刻不在展示着这种控制欲。其中的场景让大家捧腹大笑之后更感叹,和我妈太像了!影片中妈妈将儿子的作息规划到了极致,儿子几点该喝水,喝什么水,几点该排尿,要吃几斤小番茄,吃几块肉,穿什么衣服,什么时候起来;这些事情她要规划。儿子应该和什么样的人谈恋爱共度一生,她要规划。儿子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和老婆沟通,什么时候生孩子,这些她都要规划。最终把儿子逼得实在受不了了,积压的情绪终于在车上爆发,母子两大吵一架。

情绪操控会发生在什么样的关系中?

根据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发现,越是亲近的关系,越容易发生情感操纵。它发生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爱人之间,亲近的友人之间,兄弟姐妹之间。

比如朋友关系中:你的好朋友会说“我这次考试就考你了啊哥们儿,那试卷你就让我瞄一下”。或者是“兄弟你看这次打比赛我给你长脸了吧,你要怎么回报我啊?上回说的事儿怎么样”?与这样的损友长期交往而没有察觉,不自觉就会被对方带偏,失去自我判断。

比如夫妻关系中:丈夫长期贬低妻子的能力,你穿一件衣服他会吐槽,你品味不佳,让你穿他喜欢的长裙,留长发;当处理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时,妻子还没有来得及表现,丈夫抢先说“这样做,那样做巴拉巴拉吧”,妻子说“我想去健身房锻炼一下”,老公却说你看那些锻炼的跑的腿那么粗,你没事儿走走就好,别像他们一样健身房都是些乱七八糟的什么人都有。妻子在对丈夫的言听计从中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长期下来,人格退化,失去了自己的朋友圈和社会能力。变得离开了老公就什么都不会了。

比如亲子关系中:家长长期对孩子施加言语暴力:“你怎么可以吃垃圾食品?吃垃圾食品对身体不健康,我这都是为你好”!或者“你这次考试成绩不好,妈妈很伤心”。这些看似在关爱的行为都是在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对方,看似是“为对方好”(仅仅从物质角度思考勉强成立),其实向子女展示的情绪都是负面情绪,其结果只是让子女感到恐惧而不得不服从,他们最终只是满足了自己控制子女的权力欲望。子女因为恐惧而不得不听从父母的安排,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在对父母的言听计从中失去自我判断的能力,最终变成所谓的“巨婴”“妈宝男(女)”,失去了主见,离开父母就不知道该干些什么。

以上这些看似无关痛痒,为你好,替你着想的言论,其实都是情绪操控的一部分。那些看似无关痛痒的话,总在暗示着说话者想要达到的目的或者对我们的要求,而我们总潜移默化的按照他人的想法去做。

情绪操控给我们带来的伤害

情绪操控离我们这么近,而被操控的我们生活和心理上又会有哪些变化呢?

教育和成长:通过观察不同的家庭教育和成长经历,我们会发现,那些小时候就被父母情绪操控的孩子,他们普遍会缺乏主见,在面对关键事情的选择时,习惯了父母给他做出决定,并且由于父母的“言传身教”生活中也形成了不够坚定和更易推诿的情况。“这个决定是根据你的意思做得,现在发生了这样的事我也很无奈,但是责任的核心不在我”。并且他们容易被父母的教育方式影响,而在生活中扮演那个“操纵者”,通过将父母的这种行为施加到别人身上来获取自己想要的目的。

夫妻关系:社会学家发现夫妻关系中,长期存在情感操纵,是夫妻关系出现裂痕的一大因素。操控者往往会处于婚姻关系中比较强势的一方,而被操控者随着自己的三观、行为被对方改变,逐渐在婚姻中丧失领地、丢失话语权、丧失独立判断事物的冷静头脑。最终导致两人的不平衡。而那些没有远离父母的丈夫或妻子,很容易在父母时失去主见,事事都更听父母而不是伴侣的,哪怕是父母提出的对伴侣不利的要求,在他们那里,仿佛伴侣才是婚姻关系中的第三者。

朋友关系:古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一段良好友谊的建立,是双方思想上的碰撞、生活上的感知。而朋友关系中若出现情绪操控的现象,弱势的一方,很容易在一如既往的付出中,突然发现问题导致关系破裂。比如那个大家都听过的“一个鸡蛋的故事”,ABC三个小伙伴,A每天都把自己的鸡蛋给B,突然有一天给C了,B接受不了,A更加委屈。

而现在更有些人将情绪操控的方式写成书,应用在恋爱相亲交友上,也就是臭名昭著的 PUA 学。该学说原本是用来帮助不善言谈的人去交朋友,后来发展的可怕之处就是,这套学说成为了心理学的“黑色魔法书”,被操控者往往很难逃脱魔掌。今日说法就曾经对此进行过专题报导,被操控者男性女性都有,有的因此负债,有的因此卖方,有的和家人决裂,生活痛苦不堪。

识别自己是否是“情绪操控”的受害者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常见的情绪操控行为和他们会说什么话:

1.贬低你,抨击你的看法,比如他们会说你的看法幼稚可笑,他们的看法更好一些,以借此让你听他的,而不是给出对比性的方案,让你自己做决定; 2.对你的劳动成果吹毛求疵,比如你做了一道菜他会点评,盐放多了一点,火候欠缺,但自己可能都不会做,而不是给予赞赏鼓励下次做得更好; 3.拒绝和你沟通,比如当你没有按照他的想法做事,拒绝和你沟通,采用冷暴力让你产生内疚情绪; 4. 讽刺、挖苦、泼凉水,比如社交场合你受到了大家的夸赞,他会以一种讽刺的语气说“哟看不出来你还挺受欢迎得嘛”!让原本欢乐的氛围瞬间尴尬,你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5. 极度情绪化,比如你们相处的过程中,你需要注意自己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随时观察他的情绪,因为你不知道自己什么话,或者一个眼神就导致对方暴怒。而每次生气争执也毫无沟通。情绪来得快走得快; 6. 控制、支配你,让你孤立,比如他会不断告诉你什么能做,怎么做,什么不能做,走哪条路,吃什么饭,穿什么衣服,所有一切都按照他的想法来。当你有了新朋友新爱好的时候不是开心而是怀疑,打击; 7. 威胁,用自残等方式迫使你心软,做出某些决定,比如“你不考大学妈妈就不活了!”“你不结婚妈妈就不活了!”“你不爱我我就不活了!”这些可怕的言语和行为等。

通过上述例子我们会发现一个共性:情绪控制之所以发生在亲近关系中,是因为这些亲近关系对我们而言十分重要,不能轻易放弃,比如父母在我们没有能力独立生活的时候,提供了我们的生活来源,能合得来的好朋友或爱恋的对象很难重新找到一个。有的时候,我们为了维系这段关系,就会做出一些取舍,会过分在乎对方的感受,怕对方伤心,以至于失去这段关系,而选择临时放下底线,以满足对方的要求。对方利用了我们这种不愿意轻易放弃的心理,以关系为要挟不断逼迫我们听从他们的安排。如果我们长期选择放弃底线,就等于失去了预设的底线,然后渐渐在不断满足对方要求中迷失自己。

总结

在心理层面上,情绪控制借助了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共情心理,关爱心理,社会认同心理等多种心理;在关系层面上,情绪控制者利用了我们对关系的重视,而不断拿关系来要挟我们;在社会层面上,家庭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成为了国家的细胞,家庭中的父母对子女的情绪操控,是父母控制子女的手段,如此一代一代则支撑了旧的社会秩序。施加情绪控制的人,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都是可悲且可耻的,而被情绪控制的人如果没有机会改变生活提升认知,将长期被情绪操控者操控,以至于成为操控者的“工具”;而被操控者,如果有机会在生活的改变和认知的成长中,识破操控者的把戏,走出操控者预设的布局,结识那些真心伙伴而不是下一个情绪操控者,他就能逐步发现自己的需求,并在发展新的关系的过程中逐渐改变自己被操控者操控的行为模式。操控者并不会坐视被操控者离开他们,他们会在被操控者离开前,变本加厉地进行情绪操控,如果被操控者真的坚持不下来,就会继续困在情绪操控的牢笼里,永世不得翻身。

不管是什么样的亲近关系,一段好的感情,仿佛阳光雨露,春风佛面,它是让人感到舒适又不可或缺的。而一段坏的关系,则令人感到不适,居于弱势的一方,明明已经充分感受到了强势一方的恶意,却又不敢否定这段关系,他们会在这段关系里得到很少,失去很多,最终甚至失去自我。

不要做情绪操控者,要反抗他们;要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不要成为下一个情绪操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