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三从四德”与“女四书”

“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特别是封建社会对女子的行为要求。其中,“三从”指“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展开全文

“三从”

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原文如下:

为父何以期也?妇人不贰斩也。妇人不贰斩者,何也?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斩”指的是斩衰,是最高级别的丧服,丧期为三年。

上文大意是,女子丧父该如何服丧?女子不服两次斩衰。什么是女子不服两次斩衰?女子有三从的规定决定如何服丧,女子在出嫁前,给其他亲人服丧的等级和父亲一致;出嫁后,给其他亲人服丧的等级和丈夫一致;丈夫去世后,给其他亲人服丧的等级和儿子一致。中国古代素有“死者为大”的传统,由丧礼上丧服的等级可以引申出现实的社会等级,如《大戴礼记·本命第八十》 :

妇人,伏于人也,是故无专制之义,有三从之道:在家从父,适人从夫,夫死从子,无所敢自遂也。

“四德”

“四德”本是古代规定的“妇学”观念。《周礼·天官冢宰第一》中说:“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九嫔”、“九御”均为宫内女官。

汉代班昭的《女诫》对“四德”有详细解释:“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四曰妇功。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此四者,女人之大德,而不可乏之者也。然为之甚易,唯在存心耳。”

“四德”是封建社会下的女子行为规范,对当时社会背景下女子应有的人生追求、言谈举止、妆容打扮、才能技艺均做出了规定。

“女四书”

“女四书”是中国封建社会对女子进行教育所用的《女诫》《女论语》《内训》《女范捷录》四本书汇集的总称,四本书的体例皆仿照经典儒家典籍以主题分为若干章节,是女子习得“三从四德”思想的教材,区别于男子用于科举应试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的“男四书”。

《女诫》

女诫》最早由东汉女史学家班昭为教育女儿所著,并在后世,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主流规范标准。 《女诫》包含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章,其对“四德”的详解出自《女诫·妇行第四》。

作者小百科:

班昭(49年?-120年?),字惠班,另名姬,东汉文学家、史学家。为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历史学家,因参与修订《汉书》,与其父兄班彪、班固合称为“三班”。

班昭十四岁时嫁予同郡人曹世叔为妻。丈夫很早便去世了,班昭于是清守妇规。汉和帝知她文章了得,下诏让班昭到东观藏书阁续写《汉书》,又多次召她入宫,屡屡为皇后、贵人的老师。

《女论语》

女论语》相传由唐朝女学士宋若萃所著,今存本语句均为四言韵文,托名曹大家撰﹐有12章﹕立身﹑学作﹑学礼﹑早起﹑事父母﹑事舅姑﹑事夫﹑训男女﹑营家﹑待客﹑柔和﹑守节。《女论语》中不乏记载古代妇女纺织劳作的内容,如《女论语·第二 学作》中的:

纫麻缉苎,粗细不同。车机纺织,切勿匆匆。看蚕煮茧,晓夜相从。采桑摘拓,看雨占风。滓湿即替,寒冷须烘。取叶饲食,必得其中。取丝经纬,丈疋(量词,读“pǐ”,同“匹”)成工。绸绢苎葛,织造重重。亦可货卖,亦可自缝。刺鞋作袜,引线绣绒。缝联补缀,百事皆通。能依此语,寒冷从容。衣不愁破,家不愁穷。

作者小百科:

宋若莘(8世纪?-820年?),唐朝贝州清阳县(今河北清河东)人,宋氏五姐妹之长。父亲宋庭芬,世为儒学。

宋庭芬有才华,生五女,分别取名为宋若莘、宋若昭、宋若伦、宋若宪、宋若荀,都很聪明。宋庭芬教给她们学习经史和诗赋。没成年时,五个女儿均能书写文章。宋若莘、宋若昭的文章尤其清丽淡雅,不追时尚。她们对父母表示,这辈子不嫁人,愿以学问使父母扬名。大姐宋若莘教导四个妹妹非常严格。她仿效《论语》,著《女论语》十篇,内容皆以妇女所尚。妹妹宋若昭加以注解,甚有条理。《女论语》流行较广,长期成为女学童的教材,同班昭的《女诫》共为妇女书中的名作。

贞元四年(788年),昭义节度使李抱真表荐宋氏五姐妹。唐德宗将她们召入宫内,加试诗赋,并考问经史大义,深为赞叹。唐德宗能作诗,每次与侍臣作诗唱和,都要宋氏姊妹出席,唐德宗钦佩她们卓尔不群的气节,不以宫女妾侍对待,称呼她们为学士、先生。她们的父亲宋庭芬因此而授官,饶州司马,习艺馆内,敕赐高级宅第,有俸料。元和末年(约820年左右),宋若莘逝世,赠河内郡君。宋若莘自贞元七年(791年)以后,一直掌管着宫中记注、簿籍。宋若莘去世后,唐穆宗又命宋若昭接管。 

《内训》

内训》是明成祖的徐皇后为教育宫中妇女所做,是“女四书”中字数最多,内容涵盖范围最广的一部,共分为德行﹑修身﹑慎言﹑谨行﹑勤励﹑节俭﹑警戒﹑积善﹑迁善﹑崇圣训﹑景贤范﹑事父母﹑事君﹑事舅姑﹑奉祭祀﹑母仪﹑睦亲﹑慈幼﹑逮下﹑待外戚等20章。

作者小百科:

徐皇后生于元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比成祖小兩岁。她的父亲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徐皇后“幼贞静,好读书,称女诸生”。明太祖朱元璋听说徐达之女贤淑,与徐达订下婚约。朱元璋曾亲至徐家,为儿子朱棣聘为妃。

洪武九年正月二十七日,十五岁的徐氏嫁给十七岁的燕王朱棣为王妃。第二年六月,生下朱棣长女朱玉英。第三年,又生朱棣长子朱高炽(即明仁宗),共生三子四女。徐氏姿色秀麗,温和賢慧,马皇后不只一次当众称赞这位儿媳妇。洪武十三年三月,燕王妃随其丈夫就藩北平。

后来,建文帝削藩,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五日,燕王朱棣宣布起兵靖难,在朱棣前往大寧“借”兵之际,面对李景隆五十万大军兵临城下,燕王妃本人亲自登城督战,与世子朱高炽成功保卫了北平城。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历时整整三年的靖难之役终于结束,大明帝國的京城應天府被燕王军攻陷,燕王妃再次踏进皇宫的时候,已经是明朝皇后了。 

徐皇后去世时年四十六岁,朱棣对结发妻子的去世非常悲恸,他为徐皇后上谥号曰仁孝,并从此不再立皇后。 

《女范捷录》

女范捷录》由明末儒学者王相之母刘氏所著,宣扬古代的“贞妇烈女”与“贤妻良母”等事迹﹐称赞《女诫》﹑《内训》诸书﹐阐发封建伦理的女学,共分为统论﹑后德、母仪、孝行、贞烈、忠义,慈爱、秉礼、智慧、勤俭、才德十一篇。

作者小百科:

王相之母刘氏生平不可考证,故在此科普《女范捷录》校订者王相。

王相(1488年-1524年),字懋卿,号介塘,浙江鄞县人。正德辛巳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辑有《千家诗》,并注解其母刘氏所著《女范捷录》与《女诫》《女论语》《内训》。

嘉靖三年,王相在大礼议中与杨慎等众官在紫禁城左顺门哭争,遭廷杖身死。 

上述四种女子教本﹐自东汉至明末﹐先后相继问世和传播﹐其中王相合校本于明天启四年(1624)﹐由多文堂合刻为《闺阁女四书集注》﹐成为一套对女子进行封建教育的教材。嗣后翻印此书﹐简称为《女四书》﹐广泛流传。

最晚成书的《女范捷录》中用封建迷信神化了“三从四德”:

乾象乎阳,坤象乎阴,日月普两仪之照。男正乎外,女正乎内,夫妇造万化之端。

新文化运动时期,“三从四德”和“女四书”作为封建道德的代表被先进知识分子所批判,并在随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的建设中被打倒。到了如今,《女诫》《女论语》《内训》《女范捷录》合称的“女四书”,与“三从四德”的具体含义早已不为人们所熟知。